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地质学论文--海洋沉积、历史海洋学论文--历史海洋学、海洋地层学论文

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波动及其对海洋C-N循环的影响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0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6-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8页
        1.2.1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绝灭研究概述第18-20页
        1.2.2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波动研究进展第20-24页
        1.2.3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碳同位素研究进展第24-26页
        1.2.4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氮同位素研究进展第26-28页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第28-29页
    1.4 完成工作量统计第29页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29-30页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概况第30-45页
    2.1 华南板块古地理介绍第30-31页
    2.2 研究剖面概述第31-45页
        2.2.1 重庆凉风垭剖面第31-34页
        2.2.2 鄂西甘溪剖面第34-38页
        2.2.3 鄂西天桥剖面第38-42页
        2.2.4 广元朝天剖面第42-44页
        2.2.5 其他对比剖面第44-45页
第三章 样品、分析方法与指标介绍第45-58页
    3.1 样品采集和粗碎第45页
    3.2 样品前处理和上机测试第45-47页
        3.2.1 基础海洋化学数据的测定第45-46页
        3.2.2 铁组分和 δ~(34)S_(py)的测定第46页
        3.2.3 总铁(Fe_T)和总铝(Al)含量的测定第46页
        3.2.4 无机碳、氧同位素(δ~(13)C_(carb), δ~(18)O_(carb))的测定第46-47页
        3.2.5 有机碳、氮同位素(δ~(13)C_(org)和 δ~(15)N)的测定第47页
        3.2.6 微量元素的测定第47页
    3.3 关键指标原理介绍第47-58页
        3.3.1 铁组分第48-49页
        3.3.2 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第49-52页
        3.3.3 碳同位素第52-55页
        3.3.4 氮同位素第55-57页
        3.3.5 Fe-S-C-N-微量元素系统方法的综合运用第57-58页
第四章 华南二叠-三叠纪之交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重建及控制机制第58-83页
    4.1 绪论第58-59页
    4.2 台地相凉风垭剖面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重建第59-61页
        4.2.1 凉风垭剖面Fe-S-C数据特征第59-60页
        4.2.2 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波动第60-61页
    4.3 斜坡相甘溪剖面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重建第61-67页
        4.3.1 数据处理第61-62页
        4.3.2 甘溪剖面Fe-S-C-Mo数据特征第62-63页
        4.3.3 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波动第63-67页
    4.4 深水盆地相朝天剖面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重建第67-71页
        4.4.1 朝天剖面Fe-S-C-微量元素数据特征第67-68页
        4.4.2 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波动第68-71页
    4.5 综合: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海洋化学时空波动第71-76页
        4.5.1 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海洋化学时空差异性第71-74页
        4.5.2 氧化还原状态空间波动的硫同位素(δ~(34)S_(py))证据第74-76页
    4.6 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海洋化学时空波动的控制机制第76-82页
        4.6.1 高生产力、低Fe_(HR)通量和高硫酸盐含量对阶段G1和G3持续硫化水体的控制第76-78页
        4.6.2 低硫酸盐、充足的FeHR对阶段G4-G6铁化水体的控制第78页
        4.6.3 硫酸盐可得性对阶段G5-G6水体氧化还原状态波动的控制第78-79页
        4.6.4 区域环境对氧化还原波动的控制以及机制探讨第79-82页
    4.7 本章小节第82-83页
第五章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海洋碳氮循环时空特征及控制机制第83-108页
    5.1 绪论第83-84页
    5.2 甘溪剖面碳氮同位素波动第84-87页
        5.2.1 数据评价第84-85页
        5.2.2 甘溪剖面碳氮同位素特征第85-87页
    5.3 天桥剖面碳氧同位素波动第87页
    5.4 综合: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海洋碳氮同位素时空波动第87-99页
        5.4.1 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时空分布特征第87-89页
        5.4.2 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时空分布特征第89-92页
        5.4.3 氮同位素(δ~(15)N)时空分布特征第92页
        5.4.4 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碳氮同位素梯度协同变化特征第92-93页
        5.4.5 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碳-氮同位素梯度的意义第93-99页
    5.5 二叠世末期古海洋碳-氮循环的控制机制第99-104页
        5.5.1 水体氧化还原状态对有机碳同位素、氮循环的直接控制-以甘溪剖面为例第99-101页
        5.5.2 二叠世末期生产力与碳循环的关系第101-102页
        5.5.3 WCB和PTB海洋化学对碳循环影响的对比研究第102-104页
    5.6 地质历史时期C/N原子比与氮同位素特征及意义第104-106页
    5.7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六章 华南古海洋氧化还原波动对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绝灭的启示第108-113页
    6.1 前言第108页
    6.2 氧化还原化学波动与生物分布之间的关系第108-113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下一步工作第113-116页
    7.1 主要结论第113-115页
    7.2 下一步工作设想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39页
附录第139-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下一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点云场景重建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