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侵权责任法视角下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研究--以浙江省的试点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4页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8-10页
        1.1.1 问题引出第8-9页
        1.1.2 研究背景第9页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0-12页
    1.3 论文创新之处第12-14页
2 传统环境侵权责任制度的困境与突破第14-20页
    2.1 环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凸显传统侵权责任法的困境第14-15页
        2.1.1 环境侵权行为的妥当性,过错责任原则难以救济受害人第14页
        2.1.2 环境侵权行为的间接性,近因原则适用困难第14-15页
        2.1.3 环境侵权行为结果的公害性,个别救济无力第15页
    2.2 为突破困境,侵权责任法呈社会化发展趋势第15-18页
        2.2.1 从过错责任原则到无过错责任原则第15-16页
        2.2.2 从近因关系到因果关系推定第16页
        2.2.3 从个别化责任到社会化责任——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典型第16-18页
    2.3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侵权责任法的相互作用第18-20页
        2.3.1 侵权责任法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实施基础第18页
        2.3.2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是对侵权责任法的完善和补充第18-20页
3 责任社会化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阐释第20-25页
    3.1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含义及价值功能第20-22页
        3.1.1 转移风险,降低企业负担,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第20-21页
        3.1.2 及时救济,维护受害人利益,促进社会稳定第21页
        3.1.3 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保障,大力促进环境污染防治第21-22页
    3.2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理论基础第22-25页
        3.2.1 风险责任的社会化原理第22-23页
        3.2.2 从矫正的正义到分配的正义第23-25页
4 浙江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研究第25-34页
    4.1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立法与实践第25-26页
    4.2 浙江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实践第26-29页
        4.2.1 浙江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企业数量及收入变化情况第26-27页
        4.2.2 浙江省2014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投保企业行业范围第27-28页
        4.2.3 浙江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承保公司数量及资金规模第28-29页
    4.3 浙江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的经验总结第29-30页
    4.4 浙江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的问题分析第30-34页
        4.4.1 企业投保意愿低,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不高第30-31页
        4.4.2 承保范围有限,免责条款众多第31-32页
        4.4.3 费率设置过高,保险费率定价机制有待完善第32-34页
5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域外立法及启示第34-37页
    5.1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之法律保障第34页
    5.2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之投保方式第34-35页
    5.3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之承保范围第35页
    5.4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之责任免除第35-36页
    5.5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之配套机制第36页
    5.6 域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践的经验启示第36-37页
6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第37-43页
    6.1 以侵权责任法为基础,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相关立法第37页
    6.2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制度设计完善第37-41页
        6.2.1 确定投保模式——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第38页
        6.2.2 扩大承保范围——突出“治污”责任第38-39页
        6.2.3 合理区分免责条款,并区别适用第39-40页
        6.2.4 完善费率定价机制——构建保险费用公式第40-41页
    6.3 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配套制度第41-43页
        6.3.1 制定适用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环保标准,完善环境风险评估机制第41-42页
        6.3.2 加快建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鉴定平台及相关专业机构第42页
        6.3.3 推动环境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及环境巨灾基金的制度建立第42-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个人简介第47-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中政府监管责任研究
下一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生态景观廊道规划模式探究--以淄博市“一山两河”生态修复EPC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