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生态景观廊道规划模式探究--以淄博市“一山两河”生态修复EPC项目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文献综述第10-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第10-15页
        1.2.1 国内研究概况第10-13页
        1.2.2 国外研究概况第13-15页
    1.3 课题研究内容第15页
    1.4 课题研究意义第15-16页
    1.5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1 文献研究法第16页
        1.5.2 对比分析法第16页
        1.5.3 归纳演绎法第16页
        1.5.4 实例分析法第16-17页
2 海绵城市的内涵第17-23页
    2.1 海绵城市解读第17-18页
    2.2 海绵城市与传统城市的排水理念对比第18页
    2.3 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途径第18-20页
        2.3.1 建推行改良型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统第18-19页
        2.3.2 降低路面硬化率,打造会呼吸的“生态交通”第19-20页
    2.4 国内外海绵城市经典案例解读第20-23页
        2.4.1 重生的母亲河:迁安三里河生态绿道第20-21页
        2.4.2 让水流慢下来: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第21-23页
3 对当下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海绵化”的认识与思考第23-28页
    3.1 城市生态景观廊道的概念第23页
    3.2 城市生态廊道“海绵化”建设的理论解析第23-24页
        3.2.1 在道路生态廊道中建立绿色基础设施第23页
        3.2.2 利用滨河生态湿地中的下沉式绿地调蓄雨洪第23-24页
        3.2.3 利用城市雨水管网和生态廊道体系收集雨水第24页
    3.3 对当下城市生态廊道建“海绵化”建设现存问题的探析第24-28页
        3.3.1 如何将城市生态廊道的“海绵性”与功能性融为一体第24-26页
        3.3.2 难以保持城市生态廊道内生态连续性第26页
        3.3.3 缺乏隔绝不利气候因素的“生态海绵体”第26-28页
4 “海绵城市”理念在生态景观廊道建设中的应用形式第28-45页
    4.1 道路型生态景观廊道的“海绵”再建第28-40页
        4.1.1 雨水渗透设施第28-32页
        4.1.2 雨水净化设施第32-34页
        4.1.3 雨水调节设施第34-35页
        4.1.4 雨水转输设施第35-37页
        4.1.5 雨水截污净化设施第37-38页
        4.1.6 雨水综合利用设施第38-40页
    4.2 滨水生态湿地—河流型生态廊道的“海绵建设指挥官”第40-43页
        4.2.1 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第40页
        4.2.2 提供丰富的景观休闲和特色文化资源第40-42页
        4.2.3 维持生物多样性第42-43页
    4.3 城市生态廊道的景观营造第43-45页
        4.3.1 道路型生态廊道中的植物造景艺术手法第43-44页
        4.3.2 滨河生态景观湿地中的植物配置模式第44-45页
5 山东淄博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建设的“海绵模式”运用第45-57页
    5.1 淄博市区域分析第45-46页
        5.1.1 地形地貌第45页
        5.1.2 自然气候第45页
        5.1.3 水文调研第45-46页
    5.2 孝妇河、般河现状调研第46-48页
        5.2.1 地域范围第46页
        5.2.2 地域植物第46-47页
        5.2.3 场地文化第47-48页
    5.3 淄博市“一山两河”生态修复EPC项目的“海绵化建设”第48-54页
        5.3.1 项目简介第48-49页
        5.3.2 “绿色基础设施”在淄博市道路景观绿化改造中的应用第49-51页
        5.3.3 淄博市河流型生态廊道的“海绵优化”建设第51-54页
    5.4 淄博市生态湿地景观格局优化的具体建议第54-57页
        5.4.1 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第55页
        5.4.2 水体的恢复和保护第55-56页
        5.4.3 大型植被斑块的恢复与保护第56-57页
6 总结第57-59页
    6.1 结语第57页
    6.2 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侵权责任法视角下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研究--以浙江省的试点为例
下一篇:国家公园利益冲突的法律协调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