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页
    1.2 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页
    1.3 研究目标第16页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6-18页
        1.4.1 基本研究思路第16-17页
        1.4.2 基本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 创新点和难点第18-19页
第二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第19-23页
    2.1 全球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第19-20页
    2.2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困境第20-21页
        2.2.1 能源资源相对紧缺第20页
        2.2.2 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第20-21页
        2.2.3 气候变化极端异常第21页
    2.3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背景第21-23页
第三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第23-30页
    3.1 以辩证唯物法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第23-24页
        3.1.1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原理第23页
        3.1.2 对立统一规律第23页
        3.1.3 社会有机体理论第23-24页
        3.1.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24页
    3.2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第24-25页
        3.2.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第24页
        3.2.2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经济观第24-25页
    3.3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深厚的文化土壤第25-27页
        3.3.1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第25-26页
        3.3.2 儒家的民本思想第26-27页
    3.4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直接的思想来源第27-30页
        3.4.1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第27页
        3.4.2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第27-28页
        3.4.3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生态思想第28-29页
        3.4.4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席的党中央的生态思想第29-30页
第四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发展过程第30-36页
    4.1 孕育阶段第30-32页
        4.1.1 促进林业发展第30页
        4.1.2 深化林业体质改革第30-31页
        4.1.3 发展兼顾生态效益的大农业第31页
        4.1.4 孕育阶段的特点第31-32页
    4.2 发展阶段第32-33页
        4.2.1 树立全民的环保意识第32页
        4.2.2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第32-33页
        4.2.3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第33页
        4.2.4 发展阶段的特点第33页
    4.3 成熟阶段第33-36页
        4.3.1 人与自然的关系第33-34页
        4.3.2 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第34页
        4.3.3 生态与民生的关系第34-35页
        4.3.4 成熟阶段的特点第35-36页
第五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第36-44页
    5.1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新理念和新观点第36-39页
        5.1.1 生态资源平等共享的新价值观第36-37页
        5.1.2 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设计第37页
        5.1.3 对生态系统的环境价值的新认识第37-38页
        5.1.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资源观第38页
        5.1.5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经济观第38-39页
    5.2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新战略第39-44页
        5.2.1 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第39-40页
        5.2.2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第40-41页
        5.2.3 系统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第41-42页
        5.2.4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的社会氛围第42-43页
        5.2.5 生态文明,全球治理第43-44页
第六章 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当代意义第44-49页
    6.1 理论意义第44-45页
        6.1.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第44页
        6.1.2 继承和升华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第44-45页
        6.1.3 深化了对生态治理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认识第45页
    6.2 实践意义第45-47页
        6.2.1 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第45-46页
        6.2.2 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放向第46页
        6.2.3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道路第46-47页
    6.3 世界意义第47-49页
        6.3.1 为世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转型提供了路径第47页
        6.3.2 促进世界文明向度的东方转换第47-49页
第七章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绿色发展观教育研究
下一篇:公益海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