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1.2.2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 1.2.3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 1.3 国内外教师成长研究 | 第13-18页 |
| 1.3.1 国内外关于教师成长内涵的研究 | 第13-14页 |
| 1.3.2 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的研究 | 第14-16页 |
| 1.3.3 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6页 |
| 1.3.4 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成长途径的研究 | 第16-17页 |
| 1.3.5 国内对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第17-18页 |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 1.4.1 乡村初中生物教师 | 第18-19页 |
| 1.4.2 教师专业成长 | 第19页 |
| 1.4.3 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 | 第19-21页 |
| 2 麦积区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调查实施 | 第21-25页 |
| 2.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2.1.1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 2.1.2 问卷调查法 | 第21页 |
| 2.1.3 访谈法 | 第21页 |
| 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1-22页 |
| 2.3 调查对象 | 第22页 |
| 2.4 调查过程 | 第22-25页 |
| 3 麦积区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现状分析 | 第25-31页 |
| 3.1 学历完全达标 | 第25-27页 |
| 3.2 生物教师专业构成复杂 | 第27-28页 |
| 3.3 年龄、生物学教龄分布不合理 | 第28-29页 |
| 3.4 专业成长程度不高 | 第29-31页 |
| 4 麦积区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9页 |
| 4.1 不同个体情况对麦积区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分析 | 第31-35页 |
| 4.1.1 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性别差异 | 第31页 |
| 4.1.2 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年龄差异 | 第31-32页 |
| 4.1.3 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教龄差异 | 第32-33页 |
| 4.1.4 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生物学教龄差异 | 第33-34页 |
| 4.1.5 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职称差异 | 第34-35页 |
| 4.2 麦积区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35-39页 |
| 4.2.1 社会因素 | 第35-36页 |
| 4.2.2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因素 | 第36-37页 |
| 4.2.3 个人因素 | 第37-39页 |
| 5 推动麦积区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 第39-53页 |
| 5.1 “留得住”是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 | 第39-41页 |
| 5.1.1 乡村教师的住宿现状 | 第39页 |
| 5.1.2 乡村教师住房难的原因 | 第39-40页 |
| 5.1.3 解决对策及建议 | 第40-41页 |
| 5.2 提高待遇是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 | 第41-42页 |
| 5.2.1 “高薪养教” | 第41-42页 |
| 5.2.2 增加职称名额 | 第42页 |
| 5.3 以学分培训为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之路 | 第42-45页 |
| 5.3.1 培训机构要重视培训课程的开发 | 第43页 |
| 5.3.2 学校要制定校本研修规划 | 第43-44页 |
| 5.3.3 教师制订个体发展规划,自主选学 | 第44-45页 |
| 5.4 立足现实促进乡村初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 | 第45-53页 |
| 5.4.1 生物教师专业结构合理化的构建 | 第45-46页 |
| 5.4.2 生物专业教师学以致用 | 第46页 |
| 5.4.3 提高生物专业教师专业素养 | 第46-53页 |
| 6 结论与不足 | 第53-55页 |
| 6.1 结论 | 第53页 |
| 6.2 不足之处 | 第53-55页 |
| 结语 | 第55-57页 |
| 附录 | 第57-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