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锚固破坏、失效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1-14页 |
1.2.2 锚固工程检测方法的研究 | 第14-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边坡预应力锚索安全评价指标 | 第20-40页 |
2.1 概述 | 第20-21页 |
2.2 锚固长度与灌浆饱满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1-28页 |
2.2.1 单元的选取 | 第21-22页 |
2.2.2 接触面模型 | 第22-23页 |
2.2.3 计算分析模型的建立和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23-24页 |
2.2.4 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 | 第24-28页 |
2.3 锚索预应力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8-36页 |
2.3.1 边坡预应力锚索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假定 | 第28-29页 |
2.3.2 单元、材料参数的选取与计算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2.3.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第29-30页 |
2.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0-36页 |
2.4 预应力锚索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6-39页 |
2.4.1 极限承载力 | 第37页 |
2.4.2 锚固段长度 | 第37-38页 |
2.4.3 灌浆饱满度 | 第38页 |
2.4.4 预应力损失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基于弹性波原理各安全评价指标的无损检测方法 | 第40-66页 |
3.1 无损检测与弹性波理论简介 | 第40-46页 |
3.1.1 无损检测简介 | 第40-41页 |
3.1.2 弹性波简介 | 第41-46页 |
3.2 锚索长度测试方法 | 第46-47页 |
3.3 预应力锚索灌浆饱满度的无损检测方法 | 第47-51页 |
3.3.1 基于反射特性的灌浆密实度测试方法 | 第47-50页 |
3.3.2 基于振动衰减特性的灌浆密实度测试方法 | 第50-51页 |
3.4 预应力锚索锚固力的无损检测方法 | 第51-58页 |
3.4.1 自由锚索振动频率与张力的关系模型 | 第51-54页 |
3.4.2 等效质量法检测锚索预应力的理论模型 | 第54-58页 |
3.5 等效质量法检测锚索预应力的室内试验 | 第58-64页 |
3.5.1 试验思路 | 第58页 |
3.5.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58页 |
3.5.3 试验具体步骤 | 第58-60页 |
3.5.4 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第60-6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预应力锚索现场无损检测体系 | 第66-76页 |
4.1 概述 | 第66页 |
4.2 现场检测一般规定 | 第66-68页 |
4.3 现场检测流程 | 第68-70页 |
4.3.1 外观检查 | 第68页 |
4.3.2 锚固段长度、灌浆饱满度和有效预应力的检测 | 第68-69页 |
4.3.3 标准锚索试验 | 第69-70页 |
4.4 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0-73页 |
4.5 检测结果评价与检测成果报告 | 第73-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预应力锚索无损检测工程应用 | 第76-83页 |
5.1 概述 | 第76页 |
5.2 项目概况 | 第76页 |
5.3 检测方法 | 第76-77页 |
5.4 现场检测实施过程 | 第77-82页 |
5.4.1 边坡锚索编号规则 | 第77页 |
5.4.2 现场检测 | 第77-78页 |
5.4.3 数据采集与处理分析 | 第78-79页 |
5.4.4 检测结果 | 第79-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3-85页 |
6.1 研究成果与意义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