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修筑与运输 | 第17-27页 |
2.1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发现 | 第17-18页 |
2.2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修筑-改善-改线 | 第18-22页 |
2.2.1 黔滇公路的修筑 | 第18-19页 |
2.2.2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修筑与改善 | 第19-21页 |
2.2.3 G320国道改线 | 第21-22页 |
2.3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运输 | 第22-25页 |
2.3.1 滇缅公路运输时期 | 第22-23页 |
2.3.2 “驼峰航线”运输时期 | 第23-24页 |
2.3.3 中印公路运输时期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勘察设计 | 第27-43页 |
3.1 选线与线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27-30页 |
3.1.1 道路因素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 第27-29页 |
3.1.2 选线原则 | 第29-30页 |
3.2 时代背景 | 第30-32页 |
3.2.1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择址 | 第30-31页 |
3.2.2 滇缅公路时期的筑路手段 | 第31-32页 |
3.3 数据采集 | 第32-34页 |
3.3.1 数据采集 | 第32-34页 |
3.3.2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工程概况 | 第34页 |
3.3.3 G320国道工程概况 | 第34页 |
3.4 线形参数分析 | 第34-38页 |
3.4.1 平面线形 | 第34-36页 |
3.4.2 纵断面线形 | 第36-37页 |
3.4.3 横断面线形 | 第37页 |
3.4.4 参数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3.5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与G320国道工程难度对比 | 第38-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安全性评价 | 第43-73页 |
4.1 IHSDM软件概述 | 第43-47页 |
4.1.1 安全评价模型选取 | 第43页 |
4.1.2 IHSDM系统概述 | 第43-45页 |
4.1.3 事故预测模块 | 第45-46页 |
4.1.4 设计一致性模块 | 第46-47页 |
4.2 安全评价前期准备 | 第47-50页 |
4.2.1 路段介绍 | 第47-49页 |
4.2.2 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4.3 事故预测 | 第50-59页 |
4.3.1 新建事故预测评价 | 第50-51页 |
4.3.2 道路A全线事故预测分析 | 第51-56页 |
4.3.3 道路A改善部分和道路B原始部分事故预测分析 | 第56-59页 |
4.4 设计一致性评价 | 第59-72页 |
4.4.1 新建设计一致性评价 | 第59-60页 |
4.4.2 道路A全线设计一致性评价 | 第60-67页 |
4.4.3 道路A改善部分及道路B原始部分设计一致性评价 | 第67-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仿真实验及数据分析 | 第73-87页 |
5.1 行驶轨迹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 第73页 |
5.2 实验设计 | 第73-78页 |
5.2.1 UC-win/Road | 第73-74页 |
5.2.2 GMC十轮大卡 | 第74-75页 |
5.2.3 仿真场景建立 | 第75-76页 |
5.2.4 实验方案 | 第76-78页 |
5.3 弯道路段车辆行驶轨迹变化规律分析 | 第78-81页 |
5.3.1 上行方向行使轨迹变化规律分析 | 第78-80页 |
5.3.2 下行方向行使轨迹变化规律分析 | 第80-81页 |
5.4 弯道路段车俩行驶冲突区域分析 | 第81-86页 |
5.4.1 上下行方向行驶轨迹对比分析 | 第81-84页 |
5.4.2 车辆在“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弯道行使轨迹冲突区域分析 | 第84-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上的排水系统 | 第87-99页 |
6.1 山区公路排水的特点 | 第87页 |
6.2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排水系统 | 第87-95页 |
6.2.1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的地形、地质及水文特征 | 第87-88页 |
6.2.2 排水沟 | 第88-89页 |
6.2.3 涵洞 | 第89-91页 |
6.2.4 挡土墙 | 第91-95页 |
6.3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思路 | 第95-9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第七章 “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对当代的启示 | 第99-113页 |
7.1 工程意义及历史价值 | 第99-101页 |
7.2 筑路英雄与民族精神 | 第101-106页 |
7.3 工程艺术与路域文化 | 第106-109页 |
7.4 遗址的当代价值与开发保护 | 第109-11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8.1 结论 | 第113-114页 |
8.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