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第一节 中动结构 | 第15-20页 |
一、中动结构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二、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 | 第16-18页 |
三、中动结构的限制条件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20-22页 |
一、题元理论 | 第20-21页 |
二、NP移位理论 | 第21页 |
三、非宾格假说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学者们关于英语中动结构及其习得的研究 | 第22-28页 |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22-24页 |
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24-27页 |
三、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8-32页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第29页 |
第四节 数据收集与统计 | 第29-32页 |
第四章 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32-56页 |
第一节 问卷信效度分析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三个年级和英语中动结构主要句法语义特征的交互性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一、双因素方差输出结果及说明 | 第33-36页 |
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及说明 | 第36-38页 |
第三节 高中生在英语中动结构句法语义成分习得上的差异性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38-46页 |
一、高一年级在英语中动结构四个句法语义成分上的习得差异 | 第38-41页 |
二、高二年级在英语中动结构四个句法语义成分上的习得差异 | 第41-43页 |
三、高三年级在英语中动结构四个句法语义成分上的习得差异 | 第43-46页 |
第四节 英语中动结构句法语义成分在三个年级上的习得差异性数据结果与分析 | 第46-56页 |
一、副词修饰成分在高中三个年级的习得差异 | 第46-49页 |
二、泛指成分在高中三个年级的习得差异 | 第49-51页 |
三、隐含施事成分在高中三个年级的习得差异 | 第51-53页 |
四、中动词在高中三个年级的习得差异 | 第53-56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6-66页 |
第一节 关于研究问题一的讨论 | 第56-59页 |
第二节 关于研究问题二的讨论 | 第59-62页 |
第三节 关于研究问题三的讨论 | 第62-6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6-72页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66-67页 |
第二节 教学启示 | 第67-71页 |
一、关注英语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恰当安排语法教学 | 第67-69页 |
二、关注第二语言环境,增加目标语的输入量 | 第69页 |
三、关注母语迁移的影响,适当对英汉中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与比较教学 | 第69-70页 |
四、结合具体语境开展语法教学,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 第70-71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