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家庭品格教育视域下的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背景和目的第10-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选题目的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品格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意义第15页
        1.3.1 理论意义第15页
        1.3.2 现实意义第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5页
        1.4.2 观察法第15-16页
        1.4.3 比较研究法第16页
        1.4.4 交叉学科研究法第16页
    1.5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16-17页
        1.5.1 研究的创新第16页
        1.5.2 研究的不足第16-17页
2 家庭品格教育视域下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研究对象的确立第17-23页
    2.1 家庭品格教育和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概念诠释第17-21页
        2.1.1 品格第17-18页
        2.1.2 品格教育第18-19页
        2.1.3 家庭品格教育第19页
        2.1.4 社会化第19-20页
        2.1.5 道德社会化第20页
        2.1.6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第20-21页
    2.2 家庭品格教育视域下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研究的特殊矛盾第21-22页
    2.3 家庭品格教育视域下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研究对象的确立第22-23页
3 家庭品格教育视域下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3-31页
    3.1 人格发展理论第23-24页
        3.1.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第23-24页
        3.1.2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第24页
    3.2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第24-26页
        3.2.1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第24-26页
        3.2.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第26页
    3.3 社会学习理论第26-27页
    3.4 符号互动理论第27-28页
    3.5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第28-29页
        3.5.1 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第28页
        3.5.2 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论第28-29页
    3.6 家庭系统理论第29-31页
4 家庭品格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中的重要性第31-35页
    4.1 品格对于道德的重要性第31页
    4.2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关键性因素第31-32页
    4.3 家庭品格教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中的重要性第32-35页
        4.3.1 家庭品格教育具有初始性和贴近性第32-33页
        4.3.2 家庭品格教育具有先赋性和潜在性第33页
        4.3.3 家庭品格教育具有奠基性和延续性第33-35页
5 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第35-42页
    5.1 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5-38页
        5.1.1 道德知行脱节现象普遍第35-36页
        5.1.2 道德评价标准模糊化倾向第36页
        5.1.3 重个人功利轻服务他人的价值取向第36-37页
        5.1.4 社会责任感缺乏第37-38页
    5.2 家庭品格教育视域下的成因分析第38-42页
        5.2.1 家庭教育以智育为主,忽略道德教育第38页
        5.2.2 家庭德育重道德知识,忽视品格意志第38-39页
        5.2.3 家长处事知行脱节第39页
        5.2.4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第39-40页
        5.2.5 家庭环境失谐失衡第40页
        5.2.6 家庭品格教育功能不断弱化第40-42页
6 家庭品格教育视域下解决青少年道德社会化问题的路径第42-48页
    6.1 重视家庭品格教育,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第42-43页
    6.2 重视道德实践能力即道德意志的培养第43-44页
    6.3 家长要提高自身文化和道德修养并以身作则第44页
    6.4 形成良好科学的教养方式第44-45页
    6.5 创设和谐家庭德育环境第45页
    6.6 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品格教育伙伴关系第45-48页
7 结论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2-53页
致谢第53-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解放战争时期榆林地区国民党军起义研究
下一篇:中美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莫迪亚诺获诺奖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