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Q社区公民参与下的社区治理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导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研究难点及创新 | 第14-15页 |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15-20页 |
2.1 公民社会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1 公民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公民参与的概念 | 第15页 |
2.1.3 公民参与的意义 | 第15-16页 |
2.2 社区的概念 | 第16-17页 |
2.2.1 社区的内涵 | 第16-17页 |
2.2.2 现代社区的意义 | 第17页 |
2.2.3 社区的“俱乐部”属性 | 第17页 |
2.3 治理理论 | 第17-20页 |
2.3.1 治理理论 | 第17-18页 |
2.3.2 社区治理 | 第18页 |
2.3.3 社区治理的原则 | 第18-20页 |
3 公民参与下Q社区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0-31页 |
3.1 公民参与下Q社区治理的现状 | 第20-25页 |
3.1.1 参与意识不强 | 第20-21页 |
3.1.2 参与形式较为单一 | 第21-23页 |
3.1.3 参与维度层次不一 | 第23-24页 |
3.1.4 参与效果不明显 | 第24-25页 |
3.2 公民参与下Q社区治理的深层次原因 | 第25-31页 |
3.2.1 思想困境 | 第25-27页 |
3.2.2 组织困境 | 第27-28页 |
3.2.3 制度困境 | 第28-29页 |
3.2.4 现实困境 | 第29-31页 |
4 发达国家或地区社区治理经验 | 第31-35页 |
4.1 香港模式 | 第31-32页 |
4.2 新加坡模式 | 第32-33页 |
4.3 美国模式 | 第33-35页 |
5 公民参与下Q社区治理的建议 | 第35-43页 |
5.1 引导公民意识觉醒,培育社区共同体 | 第35-37页 |
5.1.1 引导居民正确认识公民权利 | 第35-36页 |
5.1.2 建立社区共同体概念 | 第36页 |
5.1.3 减少“搭便车”者的出现 | 第36-37页 |
5.2 完善基层组织,健全社区“公民社会” | 第37-38页 |
5.2.1 对社区组织进行确权 | 第37-38页 |
5.2.2 优化社区组织架构 | 第38页 |
5.2.3 优化公共品供给配置模式 | 第38页 |
5.3 重整社区权力体系,厘清权责边界 | 第38-40页 |
5.3.1 明确社区服务边界 | 第38-39页 |
5.3.2 推行“阳光社区” | 第39页 |
5.3.3 弱化行政干预,强化社会参与 | 第39-40页 |
5.4 立足公民诉求,优化社区模式 | 第40-43页 |
5.4.1 公民诉求表达渠道的完善 | 第40-41页 |
5.4.2 探索建立“负面清单” | 第41页 |
5.4.3 建立新型社区模式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1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