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内容提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9-13页 |
第一章 神韵诗学的内涵与体验性特征 | 第13-24页 |
一、神韵诗学的内涵 | 第13-20页 |
(一)、神韵诗学的美学风格 | 第13-16页 |
(二)、神韵诗学的创造理论 | 第16-18页 |
(三)、神韵诗学批评鉴赏理论 | 第18-20页 |
二、神韵诗学的文化渊源及体验性特征 | 第20-24页 |
(一)、神韵诗学与传统禅道文化关联 | 第20-21页 |
(二)、神韵诗学是一种体验的诗学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的理论建构 | 第24-36页 |
一、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 | 第25-30页 |
(一)、审美对象应该是艺术作品 | 第25-27页 |
(二)、审美对象的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存在于一定的时空当中 | 第27-28页 |
(三)、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 ——感性、主题、表现 | 第28-30页 |
二、审美知觉与审美对象的关联 | 第30-34页 |
(一)、审美知觉的基本结构 | 第30-32页 |
(二)、审美知觉与审美对象的交流 | 第32-34页 |
三、杜夫海纳对审美经验的本体探索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神韵诗学与杜夫海纳审美现象学的契合 | 第36-51页 |
一、情感在神韵诗学和杜夫海纳审美现象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36-39页 |
(一)、情感在神韵诗学中作为有意义的存在 | 第36-38页 |
(二)、情感先验是构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必要条件 | 第38-39页 |
二、哲学思想和方法论观照下的思维方式 | 第39-43页 |
(一)、神韵诗学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产物 | 第40-41页 |
(二)、杜夫海纳对现象学方法论的具体运用 | 第41-43页 |
三、言意观和对确定性意义的追求 | 第43-46页 |
(一)、神韵诗学中的言意关系 | 第43-45页 |
(二)、杜夫海纳对语言的理解和对确定性意义的追求 | 第45-46页 |
四、审美经验中注重个人方式的表达 | 第46-51页 |
(一)、事物之“神”与诗人之“韵” | 第46-49页 |
(二)、世界是意义的显示与自我的实现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注释 | 第53-57页 |
参考书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