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桥上无缝道岔国内外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桥上无缝道岔应用概况 | 第13-15页 |
1.2.2 桥上无缝道岔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3 铁路长期监测技术国内外现状 | 第17-21页 |
1.3.1 传统监测方法 | 第17-18页 |
1.3.2 新型监测方法 | 第18-21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1-22页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高速铁路桥上板式无砟道岔力学模型 | 第24-36页 |
2.1 高速铁路桥上板式无砟道岔静力学模型 | 第24-29页 |
2.1.1 模型建立 | 第24-27页 |
2.1.2 模型参数选取 | 第27-28页 |
2.1.3 模型验证 | 第28-29页 |
2.2 高速铁路桥上板式无砟道岔动力学模型 | 第29-35页 |
2.2.1 模型建立 | 第29-33页 |
2.2.2 模型参数选取 | 第33-34页 |
2.2.3 模型验证 | 第34-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高速铁路桥上板式无砟道岔敏感指标和敏感区域研究 | 第36-58页 |
3.1 桥上无砟道岔检算指标 | 第36-38页 |
3.1.1 静力检算指标 | 第36-37页 |
3.1.2 动力检算指标 | 第37-38页 |
3.2 桥上无砟道岔静力学敏感区域研究 | 第38-49页 |
3.2.1 温度荷载 | 第38-42页 |
3.2.2 车辆荷载 | 第42-46页 |
3.2.3 组合荷载 | 第46-49页 |
3.3 桥上无砟道岔动力学敏感区域研究 | 第49-57页 |
3.3.1 直向过岔 | 第49-53页 |
3.3.2 侧向过岔 | 第53-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 高速铁路高架站轨道系统长期监测方法研究 | 第58-72页 |
4.1 监测内容 | 第58-60页 |
4.1.1 钢轨部件 | 第58-59页 |
4.1.2 无砟轨道 | 第59页 |
4.1.3 桥梁结构 | 第59页 |
4.1.4 其他内容 | 第59-60页 |
4.2 监测方法 | 第60-63页 |
4.2.1 光纤光栅技术 | 第60-62页 |
4.2.2 视频感知技术 | 第62页 |
4.2.3 修正应力-应变技术 | 第62-63页 |
4.3 测点布置 | 第63-71页 |
4.3.1 钢轨部件 | 第63-69页 |
4.3.2 无砟轨道 | 第69-70页 |
4.3.3 桥梁结构 | 第70页 |
4.3.4 其他内容 | 第70-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京沪高速铁路高架站长期监测系统的构成及实施 | 第72-82页 |
5.1 监测工点 | 第72页 |
5.2 监测设备的安装 | 第72-75页 |
5.2.1 光纤光栅应力传感器 | 第73页 |
5.2.2 光纤光栅位移传感器 | 第73-74页 |
5.2.3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 | 第74-75页 |
5.2.4 视频监控摄像头 | 第75页 |
5.3 长期监测系统的构成 | 第75-81页 |
5.3.1 数据测量子系统 | 第76-77页 |
5.3.2 数据采集传输子系统 | 第77-79页 |
5.3.3 数据管理分析子系统 | 第79-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6 高架站轨道系统长期监测数据处理、分析和预测 | 第82-114页 |
6.1 监测数据验证 | 第82-83页 |
6.2 异常数据处理 | 第83-85页 |
6.2.1 个别异常数据处理 | 第83-84页 |
6.2.2 连续异常数据处理 | 第84-85页 |
6.3 日温差作用下轨道系统监测数据分析 | 第85-98页 |
6.3.1 温度数据分析 | 第85-89页 |
6.3.2 应力数据分析 | 第89-92页 |
6.3.3 位移数据分析 | 第92-98页 |
6.4 轨道系统长期监测数据分析 | 第98-110页 |
6.4.1 温度数据分析 | 第98-102页 |
6.4.2 应力数据分析 | 第102-104页 |
6.4.3 位移数据分析 | 第104-110页 |
6.5 数据预测 | 第110-113页 |
6.5.1 样本数据处理 | 第110-111页 |
6.5.2 BP网络设计及训练 | 第111-112页 |
6.5.3 BP网络测试 | 第112-11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7.1 结论 | 第114-116页 |
7.2 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