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概述 | 第11-18页 |
| 1.1.1 钻孔灌注桩的产生和发展 | 第11-13页 |
| 1.1.2 钻孔灌注桩的缺陷 | 第13-15页 |
| 1.1.3 钻孔灌注桩的后注浆技术 | 第15页 |
| 1.1.4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研究应用现状 | 第15-18页 |
| 1.2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9-21页 |
| 第2章 钻孔灌注桩桩端后注浆技术 | 第21-33页 |
| 2.1 后注浆技术提高单桩承载力的作用效果 | 第22页 |
| 2.2 钻孔灌注桩桩端后注浆的作用机理 | 第22-24页 |
| 2.2.1 桩端后注浆提高承载力的力学机理 | 第22-23页 |
| 2.2.2 桩端后注浆提高承载力的化学机理 | 第23页 |
| 2.2.3 土体性能的变化 | 第23-24页 |
| 2.3 钻孔灌注桩桩端后注浆的施工工艺 | 第24-32页 |
| 2.3.1 材料和施工设备 | 第24-25页 |
| 2.3.2 施工工艺流程 | 第25页 |
| 2.3.3 施工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25-31页 |
| 2.3.4 适用土层的确定 | 第31-32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桩端后注浆灌注桩的承载力计算及其影响因素 | 第33-41页 |
| 3.1 桩端后注浆灌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33-38页 |
| 3.1.1 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法计算 | 第34-35页 |
| 3.1.2 按张忠苗法计算 | 第35-37页 |
| 3.1.3 按桩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极限承载力计算 | 第37页 |
| 3.1.4 最终结果取值 | 第37-38页 |
| 3.2 影响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 第38-40页 |
| 3.2.1 桩端土性对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2.2 桩长和桩径对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 | 第39页 |
| 3.2.3 浆液种类对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 3.2.4 注浆量对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 | 第40页 |
| 3.2.5 注浆压力对后注浆灌注桩承载力的影响 | 第40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桩端后注浆灌注桩的数值分析 | 第41-61页 |
| 4.1 引言 | 第41-42页 |
| 4.2 岩土工程数值模拟分析的步骤 | 第42-43页 |
| 4.3 FLAC3D的有限差分法求解的基本原理 | 第43-44页 |
| 4.4 有限差分法计算模型 | 第44-48页 |
| 4.4.1 建模思路 | 第44-45页 |
| 4.4.2 土体屈服准则的选取 | 第45-46页 |
| 4.4.3 桩土接触模型的选取 | 第46-48页 |
| 4.4.4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8页 |
| 4.5 有限差分法计算方案 | 第48-50页 |
| 4.6 有限差分法计算结果分析 | 第50-59页 |
| 4.6.1 不同荷载作用下桩端后注浆对桩土位移场的影响 | 第50-54页 |
| 4.6.2 桩长的变化对后注浆灌注桩的受力性状的影响 | 第54-56页 |
| 4.6.3 注浆量的变化对后注浆灌注桩的受力性状的影响 | 第56-59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5章 桩端后注浆灌注桩的工程应用与分析 | 第61-75页 |
| 5.1 工程实例 | 第61-65页 |
| 5.1.1 工程概况 | 第61-62页 |
| 5.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62-64页 |
| 5.1.3 桩端后注浆技术方案 | 第64-65页 |
| 5.2 基桩静载试验 | 第65-66页 |
| 5.3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第66-70页 |
| 5.3.1 未注浆桩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第66-67页 |
| 5.3.2 注浆桩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 5.3.3 注浆桩与未注浆桩静载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0页 |
| 5.4 静载试验模拟参数的确定 | 第70-71页 |
| 5.5 数值模拟结果与静载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71-74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6.1 结论 | 第75页 |
| 6.2 展望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
| 个人简介 | 第83-85页 |
| 附录 | 第85-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