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8页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1页 |
1.2 变厚齿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齿轮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齿轮系统的非线性因素及其计算模型 | 第12-13页 |
1.3.2 非线性动力学同伦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船用变厚齿轮副设计原则和方法 | 第14页 |
1.4.2 船用齿轮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同伦分析方法研究 | 第14-16页 |
第2章 非渐开线变厚齿轮副啮合分析 | 第16-26页 |
2.1 空间传动齿轮啮合基本原理 | 第16-19页 |
2.1.1 坐标系的建立与变换 | 第16-18页 |
2.1.2 啮合方程 | 第18-19页 |
2.2 传动齿面方程推导 | 第19-25页 |
2.2.1 渐开线变厚齿轮齿面方程推导 | 第19-21页 |
2.2.2 相交轴非渐开线变厚齿轮齿面方程推导 | 第21-23页 |
2.2.3 交错轴非渐开线变厚齿轮齿面方程推导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变厚齿轮参数化设计与计算 | 第26-42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变厚齿轮的尺寸计算 | 第26-30页 |
3.3 交错轴变厚齿轮传动 | 第30-39页 |
3.3.1 渐开线变厚齿轮与假想齿条的啮合 | 第30-33页 |
3.3.2 一对变厚齿轮与公共齿条的啮合 | 第33-35页 |
3.3.3 交错轴变厚齿轮的计算 | 第35-39页 |
3.4 计算实例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齿轮系统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 第42-47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内部激励的类型 | 第42-43页 |
4.2.1 刚度激励 | 第42-43页 |
4.2.2 误差激励 | 第43页 |
4.2.3 啮合冲击激励 | 第43页 |
4.3 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 第43-46页 |
4.4 分析模型的无量钢化 | 第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齿轮系统非线性特性分析 | 第47-64页 |
5.1 齿轮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 | 第47页 |
5.2 同伦法求解内部激励下的系统主共振响应 | 第47-52页 |
5.2.1 零阶形变方程 | 第48-49页 |
5.2.2 高阶形变方程 | 第49-51页 |
5.2.3 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5.3 同伦法求解参数激励作用下系统的主共振响应 | 第52-55页 |
5.3.1 构造零阶形变方程与高阶形变方程 | 第52-54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5.4 同伦法求解内部激励作用下系统的超谐波共振响应 | 第55-58页 |
5.4.1 构造零阶形变方程与高阶形变方程 | 第55-57页 |
5.4.2 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5.5 同伦法求解参数激励作用下系统的次谐波共振响应 | 第58-61页 |
5.5.1 构造零阶形变方程与高阶形变方程 | 第58-60页 |
5.5.2 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5.6 扫频试验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5.6.1 理论结果 | 第61-62页 |
5.6.2 试验结果 | 第62-6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