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精神健康研究--以衡水学院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大学生精神健康的相关理论阐释 | 第15-21页 |
(一) 精神健康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1. 精神健康 | 第15-16页 |
2. 精神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16-18页 |
(二) 大学生精神健康的标准 | 第18页 |
(三) 大学生精神健康的表现 | 第18-21页 |
1. 人际顺畅 | 第18-19页 |
2. 家庭和谐 | 第19页 |
3. 情绪稳定 | 第19页 |
4. 健康良好 | 第19页 |
5. 自我悦纳 | 第19-20页 |
6. 信仰坚定 | 第20-21页 |
二、大学生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 第21-25页 |
(一) 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21-22页 |
(二) 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幸福 | 第22页 |
(三) 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 第22-23页 |
(四) 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 第23-25页 |
三、大学生精神健康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第25-33页 |
(一) 被试基本资料整理分析 | 第25-26页 |
(二) 大学生精神健康的现状 | 第26-29页 |
1. 积极方面 | 第26-28页 |
2. 消极方面 | 第28-29页 |
(三) 大学生精神健康消极方面的成因 | 第29-33页 |
1. 家庭因素 | 第29-30页 |
2. 学校因素 | 第30页 |
3. 社会因素 | 第30-31页 |
4. 同侪因素 | 第31-33页 |
四、引导大学生精神健康的有效途径 | 第33-36页 |
(一) 家庭功能:大学生精神健康的培育器 | 第33页 |
(二) 家校合作:大学生精神健康的孵化器 | 第33-34页 |
(三) 大众传媒:大学生精神健康的助推器 | 第34页 |
(四) 同辈中人:大学生精神健康的加速器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 | 第39-41页 |
衡水学院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问卷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