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16页 |
1.1 禽流感概述 | 第12页 |
1.2 AIV H9N2亚型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 第12-13页 |
1.3 AIV H9N2亚型基因重组现状 | 第13-14页 |
1.4 AIV H9N2亚型的疫苗防控 | 第14页 |
1.5 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 | 第14-15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3页 |
2.1 材料 | 第16-18页 |
2.1.1 相关试剂 | 第16页 |
2.1.2 鸡胚及实验动物 | 第16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6页 |
2.1.4 生物信息学软件 | 第16页 |
2.1.5 毒株 | 第16-18页 |
2.2 病毒的分离鉴定与RT-PCR扩增 | 第18-20页 |
2.2.1 病毒的分离 | 第18页 |
2.2.2 病毒的鉴定和纯化 | 第18页 |
2.2.3 病毒RNA的抽提 | 第18-19页 |
2.2.4 RT-PCR扩增引物 | 第19页 |
2.2.5 各基因片段一步法RT-PCR扩增 | 第19-20页 |
2.2.6 PCR产物的回收和纯化 | 第20页 |
2.3 H9N2亚型AIV全基因组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 第20-21页 |
2.3.1 全基因组测序 | 第20页 |
2.3.2 序列拼接和遗传演化分析 | 第20-21页 |
2.3.3 基因型划分 | 第21页 |
2.4 H9N2亚型AIV分离株抗原性分析 | 第21-22页 |
2.4.1 H9N2亚型AIV灭活油乳剂疫苗的制备 | 第21页 |
2.4.2 单因子血清的制备 | 第21页 |
2.4.3 不同毒株间的抗原交叉反应测定 | 第21页 |
2.4.4 抗原性差异分析 | 第21-22页 |
2.5 免疫保护实验 | 第22-23页 |
2.5.1 病毒半数鸡胚感染量(EID50)的测定 | 第22页 |
2.5.2 AIV H9N2亚型排毒规律的研究 | 第22页 |
2.5.3 毒株Ck/GX/SIC6/13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54页 |
3.1 H9N2亚型AIV的流行分布情况 | 第23-25页 |
3.2 HA基因 | 第25-32页 |
3.2.1 H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25页 |
3.2.2 HA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及相似性比较 | 第25页 |
3.2.3 HA蛋白氨基酸序列及特定氨基酸位点分析 | 第25-32页 |
3.3 NA基因 | 第32-40页 |
3.3.1 N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32页 |
3.3.2 NA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及相似性比较 | 第32页 |
3.3.3 NA蛋白氨基酸序列及特定氨基酸位点分析 | 第32-40页 |
3.4 内部基因 | 第40-45页 |
3.4.1 PB2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40页 |
3.4.2 PB1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40页 |
3.4.3 P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40页 |
3.4.4 NP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40页 |
3.4.5 M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40-41页 |
3.4.6 NS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41页 |
3.4.7 内部基因上特定氨基酸位点分析 | 第41-45页 |
3.5 重组基因型划分结果 | 第45-47页 |
3.6 抗原性分析结果 | 第47-52页 |
3.7 免疫保护实验结果 | 第52-54页 |
3.7.1 H9N2亚型AIV不同攻毒方式排毒规律的研究 | 第52-53页 |
3.7.2 免疫保护实验 | 第53-54页 |
4 讨论 | 第54-60页 |
4.1 H9N2亚型AIV的流行趋势 | 第54页 |
4.2 表面基因的变异情况 | 第54-57页 |
4.2.1 HA基因裂解位点模式与NA基因茎部缺失 | 第54-55页 |
4.2.2 HA蛋白受体结合位点 | 第55-56页 |
4.2.3 NA蛋白红细胞吸附位点和神经氨酸酶抑制位点 | 第56页 |
4.2.4 HA、NA蛋白潜在糖基化位点 | 第56-57页 |
4.3 内部基因特定氨基酸位点 | 第57-58页 |
4.4 内部基因的基因重组情况 | 第58页 |
4.5 抗原性分析 | 第58-59页 |
4.6 免疫保护实验 | 第59-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