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第8-12页 |
1 前言 | 第12-1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5-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18页 |
2.1.1 标本的采集、保存与鉴定 | 第15页 |
2.1.2 仪器和试剂 | 第15-17页 |
2.1.3 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 第17页 |
2.1.4 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在线网址 | 第17-1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8-26页 |
2.2.1 虫体总DNA的提取 | 第18-20页 |
2.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0-23页 |
2.2.3 线粒体全基因组DNA的PCR扩增与测序 | 第23-25页 |
2.2.4 PCR纯化产物的连接 | 第25页 |
2.2.5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25-26页 |
2.2.6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第26页 |
2.2.7 测序 | 第26页 |
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6-31页 |
2.3.1 测序数据的处理和序列拼接 | 第26页 |
2.3.2 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定位及注释 | 第26-27页 |
2.3.3 线粒体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7页 |
2.3.4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7-31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31-71页 |
3.1 长PCR扩增结果 | 第31-34页 |
3.2 测序结果及序列拼接 | 第34-35页 |
3.4 异尖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 | 第35-59页 |
3.4.1 Pseudoterranova azarasi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 第35-38页 |
3.4.1.1 核苷酸组成及密码子使用 | 第37页 |
3.4.1.2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37页 |
3.4.1.3 t RNA和r RNA基因 | 第37-38页 |
3.4.1.4 非编码区 | 第38页 |
3.4.2 Pseudoterranova bulbosa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 第38-41页 |
3.4.2.1 核苷酸组成及密码子使用 | 第40页 |
3.4.2.2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40页 |
3.4.2.3 t RNA和r RNA基因 | 第40-41页 |
3.4.2.4 非编码区 | 第41页 |
3.4.3 Pseudoterranova cattani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 第41-44页 |
3.4.3.1 核苷酸组成及密码子使用 | 第43页 |
3.4.3.2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43页 |
3.4.3.3 t RNA和r RNA基因 | 第43-44页 |
3.1.3.4 非编码区 | 第44页 |
3.4.4 Pseudoterranova decipiens s.l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 第44-47页 |
3.4.4.1 核苷酸组成及密码子使用 | 第46页 |
3.4.4.2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46页 |
3.4.4.3 t RNA和r RNA基因 | 第46-47页 |
3.4.4.4 非编码区 | 第47页 |
3.4.5 Pseudoterranova decipiens s.s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 第47-50页 |
3.4.5.1 核苷酸组成及密码子使用 | 第49页 |
3.4.5.2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49页 |
3.4.5.3 t RNA和r RNA基因 | 第49-50页 |
3.4.5.4 非编码区 | 第50页 |
3.4.6 Pseudoterranova krabbei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 第50-53页 |
3.4.6.1 核苷酸组成及密码子使用 | 第52页 |
3.4.6.2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52页 |
3.4.6.3 t RNA和r RNA基因 | 第52页 |
3.4.6.4 非编码区 | 第52-53页 |
3.4.7 欧氏对盲囊线虫复合种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 第53-59页 |
3.4.7.1 核苷酸组成及密码子使用 | 第57页 |
3.4.7.2 蛋白质编码基因 | 第57-58页 |
3.4.7.3 t RNA和r RNA基因 | 第58页 |
3.4.7.4 非编码区 | 第58-59页 |
3.5 异尖线虫比较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 | 第59-66页 |
3.5.1 异尖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 | 第59页 |
3.5.2 异尖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 | 第59-60页 |
3.5.3 异尖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核苷酸组成 | 第60-62页 |
3.5.4 异尖线虫线粒体基因组起始及终止密码子的使用 | 第62-65页 |
3.5.5 异尖线虫线粒体t RNA和r RNA二级结构 | 第65页 |
3.5.6 异尖线虫密码子使用偏性 | 第65-66页 |
3.6 异尖线虫系统发育研究 | 第66-71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71-75页 |
4.1 讨论 | 第71-73页 |
4.2 结论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和获奖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