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系统概述 | 第16-32页 |
2.1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概述 | 第16-20页 |
2.1.1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概述及功能 | 第16-17页 |
2.1.2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换乘系统构成基本原则 | 第17-18页 |
2.1.3 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换乘模式及接驳方式 | 第18-20页 |
2.2 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系统分析 | 第20-22页 |
2.2.1 换乘系统构成 | 第20-21页 |
2.2.2 换乘系统的目标与原则 | 第21-22页 |
2.3 换乘流线及换乘设施分析 | 第22-31页 |
2.3.1 换乘客流流线 | 第22-24页 |
2.3.2 换乘设施设备配置 | 第24-26页 |
2.3.3 换乘设施设备特性 | 第26-30页 |
2.3.4 利用换乘设施设置进行枢纽换乘优化方法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客流特征的轨道交通换乘设施能力分析 | 第32-43页 |
3.1 高铁换乘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3.2 换乘旅客换乘特性分析 | 第33-37页 |
3.2.1 换乘旅客组成 | 第34页 |
3.2.2 换乘旅客换乘运行特性 | 第34-36页 |
3.2.3 换乘旅客携带行李分析 | 第36-37页 |
3.3 基于客流特性的换乘设施通行能力分析 | 第37-42页 |
3.3.1 售票子系统的通行能力分析 | 第37页 |
3.3.2 安检子系统的通行能力分析 | 第37-39页 |
3.3.3 检票子系统的通行能力分析 | 第39-40页 |
3.3.4 连接类设施通行能力分析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基于VISSIM仿真的高铁与轨道交通换乘效果评价 | 第43-53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 | 第43-46页 |
4.1.1 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3页 |
4.1.2 评价体系建立的内容 | 第43-44页 |
4.1.3 评价体系指标量化 | 第44-46页 |
4.2 动态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 第46-51页 |
4.3 VISSIM模型仿真平台建立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53-77页 |
5.1 西安北客站及调查概述 | 第53-55页 |
5.2 西安北客站换乘设施能力计算 | 第55-58页 |
5.2.1 售票系统通行能力计算 | 第55页 |
5.2.2 安检系统通行能力计算 | 第55-56页 |
5.2.3 检票系统通行能力计算 | 第56-58页 |
5.2.4 连接类设施通行能力计算 | 第58页 |
5.3 换乘仿真与评价 | 第58-65页 |
5.3.1 仿真模型基本假设 | 第58-59页 |
5.3.2 相关参数的标定 | 第59-60页 |
5.3.3 仿真结果输出及分析 | 第60-63页 |
5.3.4 现状综合评价 | 第63-65页 |
5.4 换乘流线优化设计及评价 | 第65-76页 |
5.4.1“瓶颈”的优化方案 | 第65-66页 |
5.4.2 优化仿真结果 | 第66-68页 |
5.4.3 优化效果分析 | 第68-75页 |
5.4.4 优化方案综合评价 | 第75-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1. 结论 | 第77页 |
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 | 第82-95页 |
附录A:各类旅客安检机出口提包消耗时间 | 第82-88页 |
附录B:各类旅客通过检票机时间 | 第88-92页 |
附录C:西安北客站到达列车时刻表 | 第92-94页 |
附录D:西安地铁北客站至北苑站某周每日分时断面量 | 第94-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