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研究动态及述评 | 第11-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路径 | 第16-19页 |
2 汪曾祺各时期剧本创作概况 | 第19-29页 |
2.1 建国初期戏改运动期间的戏剧创作 | 第20-23页 |
2.2 文革中极“左”思潮影响下的样板戏创作 | 第23-25页 |
2.3 新时期以来的剧本创作 | 第25-29页 |
3 剧本创作的跨文体特征 | 第29-43页 |
3.1 熔铸一体的语言特色 | 第29-34页 |
3.2 戏剧与小说的同构化特质 | 第34-39页 |
3.3 日常生活化审美特征 | 第39-43页 |
4 汪曾祺剧本创作的意义与局限性 | 第43-51页 |
4.1 汪曾祺剧本创作的意义 | 第43-46页 |
4.2 传统戏剧创作生态的变化 | 第46-48页 |
4.3 剧本创作的局限性 | 第48-51页 |
5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6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