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1 煤矿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主成分分析法理论应用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2 顶板事故基础理论 | 第14-20页 |
| 2.1 事故概述 | 第14-15页 |
| 2.2 顶板事故概念及分类 | 第15-16页 |
| 2.2.1 煤层顶板构成 | 第15页 |
| 2.2.2 顶板事故分类 | 第15-16页 |
| 2.3 顶板事故灾变机理 | 第16-18页 |
| 2.3.1 局部冒顶事故常发的地点及原因 | 第16-17页 |
| 2.3.2 大面积冒顶事故常发的地点及原因 | 第17-18页 |
| 2.4 我国顶板事故案例分析 | 第18-19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3 煤矿顶板事故风险因素分析 | 第20-32页 |
| 3.1 风险因素分析方法概述 | 第20-22页 |
| 3.1.1 事故树分析法简介 | 第20-21页 |
| 3.1.2 事故树分析程序 | 第21-22页 |
| 3.2 顶板事故风险因素识别 | 第22-24页 |
| 3.3 顶板事故风险因素分析模型建立 | 第24-28页 |
| 3.3.1 事故树的基本组成 | 第24-26页 |
| 3.3.2 顶板事故事故树模型的构建 | 第26-28页 |
| 3.4 顶板事故事故树模型分析 | 第28-31页 |
| 3.4.1 事故树基本运算法则 | 第28页 |
| 3.4.2 计算顶板事故事故树最小割集 | 第28-29页 |
| 3.4.3 计算顶板事故事故树最小径集 | 第29-30页 |
| 3.4.4 计算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 | 第30-31页 |
| 3.4.5 结果分析 | 第31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4 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评价方法 | 第32-40页 |
| 4.1 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评价方法的提出和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 4.1.1 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评价方法的提出 | 第32页 |
| 4.1.2 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 4.2 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 | 第34-38页 |
| 4.2.1 评价模型建立 | 第34页 |
| 4.2.2 样本数据采集 | 第34-35页 |
| 4.2.3 主成分表达式求解 | 第35-36页 |
| 4.2.4 评价结果 | 第36-38页 |
| 4.3 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评价方法的优点 | 第38-39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5 基于正交设计的主成分评价法在煤矿顶板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40-66页 |
| 5.1 工程概况 | 第40-41页 |
| 5.2 顶板稳定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1-43页 |
| 5.2.1 确定评价指标 | 第41页 |
| 5.2.2 确定试验因素及水平 | 第41-42页 |
| 5.2.3 确定正交试验方案 | 第42-43页 |
| 5.3 样本数据采集及分析 | 第43-54页 |
| 5.3.1 Flac3D软件概述 | 第43-44页 |
| 5.3.2 仿真模拟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 5.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5-54页 |
| 5.4 采空区顶板稳定性评价 | 第54-57页 |
| 5.5 采煤工作面顶板稳定性评价 | 第57-59页 |
| 5.6 顶板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59-62页 |
| 5.7 北徐楼煤矿3下 03 工作面顶板稳定性评价 | 第62-64页 |
| 5.8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附录 | 第72页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实践课题研究 | 第72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