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空间分异”分析及相关城市设计应用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1 绪论第14-3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25页
        1.1.1 现实背景第14-22页
        1.1.2 理论背景第22-25页
    1.2 概念界定第25-29页
        1.2.1 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第25-27页
        1.2.2 综合接驳行为第27-28页
        1.2.3 “空间分异”第28-29页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第29-31页
        1.3.1 研究目的第29-30页
        1.3.2 研究意义第30页
        1.3.3 研究方法第30-31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31-35页
        1.4.1 轨道交通站点邻近区域的城市空间研究第31-33页
        1.4.2 城市空间的分异研究第33-34页
        1.4.3 城市居民空间行为研究第34-35页
    1.5 作者团队研究基础第35-36页
        1.5.1 站点影响域空间问题研究第35-36页
        1.5.2 站点影响域行为问题研究第36页
    1.6 写作内容及框架第36-38页
        1.6.1 写作内容第36-37页
        1.6.2 写作框架第37-38页
2 站点影响域城市空间分异的范畴及要素第38-58页
    2.1 “空间分异”——一种城市空间的“显微”方法第38-43页
        2.1.1 “空间分异”分析的目的与意义第38-40页
        2.1.2 “空间分异”分析的范畴与尺度第40-43页
    2.2 站点影响域行为空间分异的要素第43-49页
        2.2.1 站点影响域行为特性第43-45页
        2.2.2 站点影响域行为空间分异要素的确定第45-49页
    2.3 站点影响域物质空间要素与分异指标第49-56页
        2.3.1 城市设计范畴内的物质空间要素第49-51页
        2.3.2 站点影响域物质空间的分异第51-56页
    2.4 小结第56-58页
3 站点影响域城市“空间分异”分析方法第58-84页
    3.1 基本问题第58-63页
        3.1.1 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分类第58-59页
        3.1.2 调查方法第59-60页
        3.1.3 研究工具——ArcGIS与SPSS第60-63页
    3.2 站点影响域路网交通板块的分异第63-68页
        3.2.1 轨交及公交站点的可达性第63-65页
        3.2.2 道路类型第65-68页
    3.3 站点影响域土地利用板块的分异第68-71页
        3.3.1 公共活动空间与商业服务网点的可达性第68-70页
        3.3.2 街道的功能特性第70-71页
    3.4 站点影响域空间形态板块的分异第71-78页
        3.4.1 街道界面形态指标第71-77页
        3.4.2 公共活动空间开放度第77-78页
    3.5 站点影响域环境设施板块的分异第78-80页
        3.5.1 休息活动设施的数量第78-79页
        3.5.2 遮蔽率第79页
        3.5.3 步行道配置第79-80页
    3.6 站点影响域的综合分异分析第80-81页
        3.6.1 寻找站点影响域服务设施的“盲区”第80页
        3.6.2 呈现站点影响域行为发生的“热区”与“冰区”第80-81页
        3.6.3 探索站点影响域行为-空间的关联规律第81页
    3.7 小结第81-84页
4 站点影响域城市“空间分异”分析应用第84-110页
    4.1 站点选取第84-86页
    4.2 大溪沟站点影响域空间分异第86-101页
        4.2.1 站点概述第86-87页
        4.2.2 行为空间调研及分异第87-90页
        4.2.3 实体空间调研及分异第90-101页
    4.3 大溪沟站点影响域分异分析第101-108页
        4.3.1 城市空间资源可达性评价第101页
        4.3.2 行为密度分析第101页
        4.3.3 行为-空间关联分析第101-105页
        4.3.4 节点空间-行为分析第105-108页
    4.4 小结第108-110页
5 基于“空间分异”分析的大溪沟站点影响域城市设计第110-124页
    5.1 导则第110-112页
    5.2 城市公共资源重分配第112-115页
        5.2.1 问题分析第112-115页
        5.2.2 改造方案第115页
    5.3 公共活动空间形态改造第115-119页
        5.3.1 问题分析第115-116页
        5.3.2 改造方案第116-119页
    5.4 街道改造第119-121页
        5.4.1 问题分析第119-120页
        5.4.2 改造方案第120-121页
    5.5 细节改造建议第121-123页
    5.6 小结第123-124页
6 结语第124-126页
    6.1 研究总结第124页
    6.2 研究创新点第124-125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125-126页
致谢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0页
附录第130-132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0-131页
    B. 附图:大溪沟站点影响域步行接驳路径改造示意图第131-132页
    C. 附图:空间分异分析指导下的公共活动空间改造示意图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Petri网的铁路编组站到发线运用优化研究
下一篇:高速铁路引入枢纽客运站布局方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