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石荠苧属(Mosla)四种植物响应土壤水分的表型可塑性比较研究

第一章 前言第13-26页
    1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研究进展第13-16页
        1.1 选种依据第13-15页
        1.2 物种概况第15-16页
            1.2.1 杭州石荠苧第15页
            1.2.2 华荠苧第15页
            1.2.3 石荠苧第15-16页
            1.2.4 小鱼仙草第16页
    2 植物表型可塑性研究进展第16-21页
        2.1 表型可塑性研究现状第16-17页
        2.2 植物表型可塑性的类型第17-19页
            2.2.1 功能可塑性第17-18页
            2.2.2 发育可塑性第18页
            2.2.3 生活史可塑性第18-19页
            2.2.4 跨世代的可塑性第19页
        2.3 可塑性的研究方法第19-20页
        2.4 可塑性的生态学和进化意义第20页
        2.5 可塑性研究展望第20-21页
    3 植物水分生态学研究进展第21-24页
        3.1 植物的水分胁迫第21页
        3.2 根系对水分变化的可塑性响应第21-22页
        3.3 茎和枝对水分变化的可塑性响应第22-23页
        3.4 叶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可塑性响应第23页
        3.5 水分平衡、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第23-24页
        3.6 未来的工作方向第24页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6-32页
    1 试验材料第26-28页
    2 试验地概况第28页
    3 试验处理第28-29页
    4 实验方法第29-31页
        4.1 连续定株定位观测第29页
        4.2 破坏性生长分析第29-30页
        4.3 生理生态参数的测定第30页
        4.4 测定指标第30-31页
    5 数据处理第31-32页
第三章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生长可塑性比较研究第32-50页
    1 不同生活史阶段生物量积累对土壤水分的可塑性响应第32-40页
        1.1 营养生长盛期生物量积累第32-33页
        1.2 开花初期生物量积累第33-35页
        1.3 生殖末期生物量积累第35-37页
        1.4 生物量积累的时间动态第37-39页
        1.5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生物量积累可塑性比较第39-40页
    2 不同生活史阶段生长速率对土壤水分的可塑性响应第40-43页
        2.1 苗期生长速率第40-41页
        2.2 营养生长期生长速率第41-42页
        2.3 生殖生长期生长速率第42页
        2.4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生长速率可塑性比较第42-43页
    3 不同生活史阶段生物量分配对土壤水分的可塑性响应第43-47页
        3.1 营养生长盛期生物量分配第43-44页
        3.2 开花初期生物量分配第44-45页
        3.3 生殖末期生物量分配第45-46页
        3.4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生物量分配可塑性比较第46-47页
    4 讨论第47-49页
        4.1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生长可塑性差异比较第47-48页
        4.2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生长水分生态位比较第48页
        4.3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生长策略比较第48-49页
    5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形态可塑性比较研究第50-78页
    1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形态可塑性响应时间第51-58页
        1.1 株高可塑性响应时间第51-52页
        1.2 冠幅直径可塑性响应时间第52-53页
        1.3 一级分枝数可塑性响应时间第53-55页
        1.4 二级分枝数可塑性响应时间第55-56页
        1.5 最大分枝长可塑性响应时间第56-57页
        1.6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形态可塑性响应时间差异比较第57-58页
    2 不同生活史阶段石荠苧属四种植物形态对土壤水分的可塑性响应第58-75页
        2.1 地上形态可塑性第58-74页
            2.1.1 叶可塑性第58-61页
                2.1.1.1 叶形第58-59页
                2.1.1.2 比叶面积和叶面积比率第59-60页
                2.1.1.3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叶可塑性差异比较第60-61页
            2.1.2 不同生活史阶段石荠苧属四种植物枝形态可塑性第61-74页
                2.1.2.1 株高可塑性第61-64页
                2.1.2.2 冠幅可塑性第64-65页
                2.1.2.3 基茎粗可塑性第65-67页
                2.1.2.4 分枝数可塑性第67-68页
                2.1.2.5 平均节间长可塑性第68-69页
                2.1.2.6 累加分枝长可塑性第69-71页
                2.1.2.7 平均分枝角度可塑性第71-72页
                2.1.2.8 枝长度比(BLR)可塑性第72-73页
                2.1.2.9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枝形态可塑性的差异比较第73-74页
        2.2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地下(根)形态可塑性比较第74-75页
    3 讨论第75-77页
        3.1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形态可塑性差异比较第75-76页
        3.2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水分生态位比较第76-77页
        3.3 形态可塑性的种间差别及其生态学意义第77页
    4 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生理生态性状可塑性比较研究第78-87页
    1 鲜/干重比率对土壤水分的可塑性响应第78-79页
    2 叶绿素含量对土壤水分的可塑性响应第79-82页
        2.1 营养生长盛期叶绿素含量第79-81页
        2.2 开花初期叶绿素含量第81-82页
        2.3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叶绿素含量可塑性差异比较第82页
    3 蒸散作用对土壤水分的可塑性响应第82-84页
    4 光合作用对土壤水分的可塑性响应第84页
    5 水分利用效率(WUE)对土壤水分的可塑性响应第84-85页
    6 讨论第85-86页
    7 小结第86-87页
第八章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生殖可塑性比较研究第87-91页
    1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穗重对水分条件的可塑性响应第87页
    2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生殖比率对水分条件的可塑性响应第87-88页
    3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生殖可塑差异比较第88-89页
    4 讨论第89-90页
    5 小结第90-91页
第七章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表型可塑性的差异及其生态学意义第91-99页
    1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响应土壤水分的表型可塑性差异比较第91-93页
    2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水分生态位及生活史型差异比较第93-95页
    3 石荠苧属四种植物的种间差异及其生态学意义第95-98页
        3.1 生长策略和生活史对策第95-96页
        3.2 对干旱的适应能力第96页
        3.3 竞争能力第96页
        3.4 生长过程中的死亡率第96-98页
        3.5 进化学意义第98页
    4 小结第98-99页
第八章 杭州石荠苧的濒危机制及保护策略探讨第99-103页
    1 杭州石荠苧濒危机制第99-100页
    2 保护策略第100-102页
        2.1 原地保护第100页
        2.2 迁地保护第100页
        2.3 开发利用策略第100-102页
    3 未来的研究方向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21页
附 论文发表情况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粒径化处理三价铬对杜长大肥育猪胴体组成、肉质和组织铬沉积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下一篇:车外加速噪声识别与控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