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缩略词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SUMARY | 第11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 | 第16-46页 |
1.1 铬的理化特性 | 第16页 |
1.2 铬的来源 | 第16-17页 |
1.3 铬的吸收与代谢 | 第17-18页 |
1.3.1 铬的吸收 | 第17-18页 |
1.3.2 铬的转运及其在体内的分布 | 第18页 |
1.3.3 铬的排泄 | 第18页 |
1.4 铬的生物学功能 | 第18-26页 |
1.4.1 铬与糖代谢 | 第19页 |
1.4.2 铬与脂类代谢 | 第19-20页 |
1.4.3 铬与蛋白质及核酸代谢 | 第20-21页 |
1.4.4 铬与内分泌 | 第21-24页 |
1.4.5 铬与酶 | 第24-25页 |
1.4.6 铬与Leptin | 第25-26页 |
1.5 铬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 第26-33页 |
1.5.1 铬的添加形式与剂量 | 第26-28页 |
1.5.2 铬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第28-31页 |
1.5.2.1 生长性能 | 第28-29页 |
1.5.2.2 胴体组成 | 第29-30页 |
1.5.2.3 肉质 | 第30页 |
1.5.2.4 母猪繁殖性能 | 第30-31页 |
1.5.3 铬对猪应激和免疫的影响 | 第31-32页 |
1.5.4 铬对猪营养代谢的影响 | 第32页 |
1.5.5 铬的使用时间 | 第32-33页 |
1.6 铬应用的安全性 | 第33-35页 |
1.6.1 铬的毒性 | 第33页 |
1.6.2 铬在畜产品中的沉积 | 第33-35页 |
1.7 纳米科技及纳米微粒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 第35-41页 |
1.7.1 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 | 第35-37页 |
1.7.1.1 纳米科技 | 第35页 |
1.7.1.2 纳米材料 | 第35-37页 |
1.7.2 纳米微粒在药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第37-41页 |
1.7.2.1 纳米微粒的应用 | 第37-39页 |
1.7.2.1.1 促进药物的口服吸收 | 第37-38页 |
1.7.2.1.2 靶向和定位释药 | 第38页 |
1.7.2.1.3 生物大分子的特殊载体 | 第38-39页 |
1.7.2.2 影响纳米微粒在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 第39-41页 |
1.7.2.2.1 粒径大小 | 第39页 |
1.7.2.2.2 疏水性和带电性 | 第39页 |
1.7.2.2.3 结构修饰 | 第39-40页 |
1.7.2.2.4 吸收促进剂和分散介质 | 第40-41页 |
1.8 纳米科技在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与探讨 | 第41-44页 |
1.8.1 介观动物营养与纳米级饲料添加剂 | 第41页 |
1.8.2 纳米级微量元素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第41-44页 |
1.8.2.1 纳米硒 | 第42-43页 |
1.8.2.2 纳米铜 | 第43页 |
1.8.2.3 纳米锌 | 第43-44页 |
1.9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思路 | 第44-46页 |
第2章 试验研究 | 第46-63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6-5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46-52页 |
2.1.2.1 纳米铬的表征 | 第46页 |
2.1.2.2 不同形式铬在住肠道pH环境下溶解度试验 | 第46页 |
2.1.2.3 饲养试验 | 第46-47页 |
2.1.2.4 屠宰试验 | 第47-48页 |
2.1.2.5 胴体分割 | 第48页 |
2.1.2.6 样品收集和保存 | 第48页 |
2.1.2.7 肉质测定 | 第48-49页 |
2.1.2.8 肌肉品质分析 | 第49-50页 |
2.1.2.9 背最长肌核酸含量测定 | 第50页 |
2.1.2.10 皮下脂肪NADPH生成酶活力分析 | 第50-51页 |
2.1.2.11 皮下脂肪组织中FAS合成酶的测定 | 第51页 |
2.1.2.12 脂肪中激素敏感脂肪酶的测定 | 第51-52页 |
2.1.2.13 全血、肌肉和内脏铬含量测定 | 第52页 |
2.1.2.14 血清相关指标和免疫指标的测定 | 第52页 |
2.1.2.15 血清激素水平测定 | 第52页 |
2.1.3 数据分析及统计 | 第52-53页 |
2.2 试验结果 | 第53-63页 |
2.2.1 纳米铬的透镜表征结果 | 第53页 |
2.2.2 不同形式铬在猪肠道pH环境下溶解性 | 第53-54页 |
2.2.3 肥育猪生长性能 | 第54-55页 |
2.2.4 肥育猪胴体品质和肉质 | 第55-56页 |
2.2.5 肥育猪内脏器官相对重量 | 第56-57页 |
2.2.6 肥育猪不同骨骼肌重量 | 第57页 |
2.2.7 肌肉内在品质 | 第57页 |
2.2.8 铬在全血、肌肉和内脏中的沉积 | 第57-58页 |
2.2.9 肥育猪皮下脂肪组织FAS活性 | 第58-59页 |
2.2.10 皮下脂肪组织中NADPH生成酶活性 | 第59页 |
2.2.11 皮下脂肪组织激素敏感脂酶活性 | 第59-60页 |
2.2.12 背最长肌核酸含量的分析 | 第60页 |
2.2.13 血清激素水平 | 第60-61页 |
2.2.14 血清相关指标分析结果 | 第61页 |
2.2.15 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 | 第61-63页 |
第3章 讨论 | 第63-77页 |
3.1 纳米铬对肥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63页 |
3.2 纳米铬对肥育猪胴体品质的影响 | 第63-65页 |
3.3 纳米铬对肥育猪肉质的影响 | 第65-66页 |
3.4 纳米铬对肥育猪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第66-68页 |
3.5 纳米铬对肥育猪脂肪代谢的影响 | 第68-71页 |
3.6 纳米铬对肥育猪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第71-72页 |
3.7 纳米铬对肥育猪免疫和抗应激机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3.8 纳米粒径化对肠道pH环境下铬溶解性的影响 | 第73页 |
3.9 纳米粒径化对铬在组织脏器中沉积的影响 | 第73-74页 |
3.10 纳米粒径化对铬在猪肠道吸收的影响 | 第74-77页 |
第4章 提示、创新点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4.1 主要提示 | 第77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7-78页 |
4.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101页 |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1-103页 |
附录B 图表目录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