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论文

电视婚恋类节目《非诚勿扰》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2页
    0.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9页
        0.1.1 研究背景第9页
        0.1.2 选题意义第9页
    0.2 文献综述第9-10页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0-12页
        0.3.1 研究内容第10-11页
        0.3.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 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国内婚恋节目的再次兴起第12-14页
    1.1 电视婚恋节目的概念界定第12页
    1.2 国内电视婚恋类节目发展的不同阶段第12-14页
2 《非诚勿扰》的节目特色研究第14-20页
    2.1 节目环节设置第14-16页
        2.1.1 男嘉宾出场“三部曲”第14-15页
        2.1.2 男女嘉宾互动第15页
        2.1.3 嘉宾选择环节第15-16页
        2.1.4 新增环节第16页
    2.2 舞台场景与音乐剪辑第16-18页
        2.2.1 舞台场景的布置第16-17页
        2.2.2 音乐剪辑的特色第17-18页
    2.3 相互呼应的主持人角色设置第18-19页
        2.3.1 主持人的职责与功能第18页
        2.3.2 情感导师与“非诚合伙人”的加盟第18-19页
    2.4 嘉宾的选择第19-20页
3 《非诚勿扰》成功的原因第20-26页
    3.1 婚恋为“壳”综艺为“核”第20-21页
        3.1.1 男女嘉宾人数悬殊,强调冲突性第20-21页
        3.1.2 节目风格、内容,突出趣味性第21页
    3.2 营造奇观式的婚恋文化第21-23页
        3.2.1 迎合娱乐狂欢的时代特征第22页
        3.2.2 颠覆传统的婚恋观第22-23页
    3.3 主持人及情感导师选择的成功第23-26页
        3.3.1 主持人幽默睿智,烘托现场气氛第24页
        3.3.2 主持过程彰显人性关怀第24页
        3.3.3 情感导师推动节目发展第24-26页
4 《非诚勿扰》存在的问题第26-32页
    4.1“拿来”之后,无法避免同质化第26-27页
        4.1.1 本土化创新不够第26页
        4.1.2 节目形式的同质化第26-27页
    4.2 嘉宾互动少,情感导师作用发挥不充分第27-29页
        4.2.1 参与嘉宾缺乏情感互动第27页
        4.2.2 情感导师缺少深度点评第27-29页
    4.3 功利性强,过于依赖“作秀”第29-30页
        4.3.1 节目有意营造“假相”引起受众反感第29-30页
        4.3.2 功利性目的甚嚣尘上,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第30页
    4.4 过度消费“婚恋”,误导价值取向第30-32页
        4.4.1 过分追求收视率,误导文化价值取向第30页
        4.4.2 缺失必要尊重,有违社会道德理念第30-31页
        4.4.3 脱离中国婚恋现实,悖离传统婚恋观第31-32页
结束语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4页
致谢第34-3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35-36页

论文共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末立宪之争及其现代性反思
下一篇:《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