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俄文摘要 | 第5-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 绪论 | 第11-13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空间隐喻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一、国外空间隐喻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一)西方空间隐喻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二)俄罗斯空间隐喻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二、国内空间隐喻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一)汉语学界空间隐喻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二)外语学界空间隐喻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三、在整理国内外文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6页 |
| 一、原型范畴理论 | 第19-22页 |
| (一)范畴与范畴化 | 第19页 |
| (二)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 | 第19-21页 |
| (三)语义范畴 | 第21-22页 |
| 二、格式塔理论 | 第22-25页 |
| (一)格式塔理论概述 | 第22-24页 |
| (二)完形组织原则——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原则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空间隐喻相关概念 | 第26-33页 |
| 一、隐喻及相关概念 | 第26-29页 |
| (一)隐喻 | 第26页 |
| (二)转喻 | 第26-27页 |
| (三)跨域映射 | 第27-29页 |
| 二、空间隐喻的概念和分类 | 第29-31页 |
| (一)空间隐喻的概念 | 第29页 |
| (二)空间隐喻的分类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острый 和“尖”的语义范畴 | 第33-49页 |
| 一、острый 的语义范畴 | 第33-41页 |
| (一)острый 的词典释义 | 第33-39页 |
| (二)острый 的语义范畴划分 | 第39-41页 |
| 二、“尖”的语义范畴 | 第41-47页 |
| (一)“尖”的词典释义 | 第41-45页 |
| (二)“尖”的语义范畴划分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острый 和“尖”的空间隐喻投射域对比 | 第49-59页 |
| 一、острый/“尖”共有的空间隐喻投射域 | 第49-55页 |
| (一)感官域 | 第49-51页 |
| (二)心智域 | 第51-53页 |
| (三)程度域 | 第53-55页 |
| 二、острый 特有的空间隐喻投射域——时间域 | 第55-56页 |
| 三、“尖”特有的空间隐喻投射域——评价域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острый 和“尖”空间隐喻异同的文化根源 | 第59-66页 |
| 一、地缘地理 | 第59-60页 |
| 二、思维方式 | 第60-62页 |
| 三、民族性格 | 第62-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结语 | 第66-68页 |
| 注释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