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纳米技术发展史 | 第13-14页 |
1.3 三角形银纳米材料概述 | 第14-22页 |
1.3.1 三角形银纳米片的光学性质 | 第15-16页 |
1.3.2 三角形银纳米片的应用前景 | 第16-17页 |
1.3.3 三角形银纳米片的制备 | 第17-21页 |
1.3.3.1 化学还原法 | 第17-18页 |
1.3.3.2 热转化法 | 第18-19页 |
1.3.3.3 光诱导化学还原法 | 第19-20页 |
1.3.3.4 模板法 | 第20页 |
1.3.3.5 超声波法 | 第20页 |
1.3.3.6 微波法 | 第20-21页 |
1.3.4 三角形银纳米片的表征 | 第21-22页 |
1.3.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法 | 第21-22页 |
1.3.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法 | 第22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及内容 | 第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1页 |
第二章 三角形银纳米片检测痕量牛血清白蛋白 | 第31-49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32-33页 |
2.2.1.1 主要仪器如下表 2.1 | 第32-33页 |
2.2.1.2 主要化学试剂如下表 2.2 | 第33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33-34页 |
2.2.2.1 银纳米片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2.2 BSA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34页 |
2.2.2.3 合成样品的制备 | 第34页 |
2.2.2.4 样品的预处理 | 第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2.3.1 TAg-NPs直接与BSA作用 | 第34-35页 |
2.3.2 TAg-NPs与BSA和BR缓冲溶液的共同作用 | 第35-38页 |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38-41页 |
2.3.3.1 TAg-NPs浓度的优化 | 第38页 |
2.3.3.2 酸度优化 | 第38-40页 |
2.3.3.3 反应时间优化 | 第40-41页 |
2.3.4 干扰试验 | 第41-42页 |
2.3.5 合成样品中BSA含量检测 | 第42页 |
2.4 结论 | 第4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第三章 三角形银纳米片检测溶液中痕量铅离子 | 第49-63页 |
3.1 引言 | 第49-5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50页 |
3.2.2 实验过程 | 第50-51页 |
3.2.2.1 银纳米片的制备 | 第50-51页 |
3.2.2.2 样品处理 | 第5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3.3.1 TAg-NPs直接与铅离子作用 | 第51-52页 |
3.3.2 TAg-NPs与Pb~(2+)及BR作用 | 第52-54页 |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54-56页 |
3.3.3.1 酸度优化 | 第54-55页 |
3.3.3.2 TAg-NPs浓度的优化 | 第55页 |
3.3.3.3 反应时间优化 | 第55-56页 |
3.3.4 干扰试验 | 第56页 |
3.3.5 实际样品检测 | 第56-58页 |
3.4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第四章 基于硫氰酸铵增敏三角形银纳米片可视化检测微量铜离子 | 第63-77页 |
4.1 引言 | 第63-6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64页 |
4.2.2 实验过程 | 第64-65页 |
4.2.2.1 银纳米片的制备 | 第64页 |
4.2.2.2 铜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64页 |
4.2.2.3 头发样品的处理 | 第64-65页 |
4.2.2.4 样品预处理 | 第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3页 |
4.3.1 NH_4SCN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及实验原理 | 第65-67页 |
4.3.2 实验条件优化 | 第67-71页 |
4.3.2.1 NH_4SCN浓度的优化 | 第68页 |
4.3.2.2 Vc浓度优化 | 第68-70页 |
4.3.2.3 反应时间优化 | 第70页 |
4.3.2.4 酸度优化 | 第70-71页 |
4.3.3 干扰试验 | 第71-72页 |
4.3.4 实际样品检测 | 第72-73页 |
4.4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5.2 课题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及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