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1 湿地的研究 | 第10-11页 |
1.1.1 湿地简介 | 第10页 |
1.1.2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 | 第10-11页 |
1.2 重金属与农药 | 第11-14页 |
1.2.1 Cu~(2+) | 第11页 |
1.2.2 百草枯 | 第11页 |
1.2.3 草甘膦 | 第11-12页 |
1.2.4 五氯硝基苯 | 第12页 |
1.2.5 重金属、农药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 | 第12-13页 |
1.2.6 复合污染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2.7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及采样点分布 | 第14-1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2.2.1 底泥及水样采集 | 第15页 |
2.2.2 底泥理化性质的检测 | 第15页 |
2.2.3 微生物的培养与平板计数 | 第15页 |
2.2.4 等温微量量热法概况 | 第15-16页 |
2.2.5 污染物吸附/转化率测定的预处理 | 第16页 |
2.2.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百草枯 | 第16页 |
2.2.7 分光光度法测定Cu~(2+)与草甘膦 | 第16页 |
2.2.7.1 分光光度法测定Cu~(2+) | 第16页 |
2.2.7.2 分光光度法测定草甘膦 | 第16页 |
2.2.8 气相色谱法测定五氯硝基苯 | 第16页 |
2.2.9 数据分析 | 第16-17页 |
2.2.9.1 代谢热数据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 第16页 |
2.2.9.2 吸附/转化率的计算 | 第16页 |
2.2.9.3 联合毒性分析 | 第16-17页 |
2.2.10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底泥理化性质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18-19页 |
3.1 底泥理化性质 | 第18页 |
3.2 底泥主要微生物 | 第18-19页 |
第四章 单一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及湿地底泥对其吸附/转化率 | 第19-34页 |
4.1 Cu~(2+)染状况及湿地底泥对其吸附/转化率 | 第19-23页 |
4.1.1 Cu~(2+)污染状况 | 第19页 |
4.1.2 微生物代谢热的测定 | 第19-20页 |
4.1.3 热动力学参数分析及Cu~(2+)的吸附/转化率 | 第20-22页 |
4.1.4 微生物群落数量变化 | 第22页 |
4.1.5 讨论 | 第22-23页 |
4.2 百草枯污染状况及湿地底泥对其吸附/转化率 | 第23-27页 |
4.2.1 百草枯污染状况 | 第23-24页 |
4.2.2 微生物代谢热的测定 | 第24-25页 |
4.2.3 热动力学参数分析及百草枯吸附/转化率 | 第25-26页 |
4.2.4 微生物群数量变化 | 第26页 |
4.2.5 讨论 | 第26-27页 |
4.3 草甘麟污染状况及湿地底泥对其吸附/转化率 | 第27-31页 |
4.3.1 草甘膦污染状况 | 第28页 |
4.3.2 微生物代谢热的测定 | 第28页 |
4.3.3 热动力学参数分析及草甘膦的吸附/转化率 | 第28-30页 |
4.3.4 微生物数量变化 | 第30页 |
4.3.5 讨论 | 第30-31页 |
4.4 PCNB污染状况及湿地底泥对其吸附/转化率 | 第31-34页 |
4.4.1 PCNB污染状况 | 第31-32页 |
4.4.2 代谢热的测定 | 第32-33页 |
4.4.3 热动力学参数分析及PCNB的吸附/转化率 | 第33页 |
4.4.4 微生物群落数量变化 | 第33页 |
4.4.5 讨论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湿地底泥对混合污染物吸附/转化率 | 第34-43页 |
5.1 百草枯-Cu~(2+) | 第34-35页 |
5.1.1 微生物代谢热的测定及参数分析 | 第34-35页 |
5.1.2 讨论 | 第35页 |
5.2 草甘膦与Cu~(2+) | 第35-37页 |
5.2.1 微生物代谢热的测定及热动力学参数分析 | 第35-37页 |
5.2.2 讨论 | 第37页 |
5.3 PCNB-Cu~(2+) | 第37-38页 |
5.3.1 代谢热的测定及热动力学参数分析 | 第37-38页 |
5.3.2 讨论 | 第38页 |
5.4 四种有毒物质联合作用分析 | 第38-41页 |
5.4.1 代谢热的测定 | 第38-39页 |
5.4.2 热动力学参数分析 | 第39-41页 |
5.4.3 微生物群落数量变化 | 第41页 |
5.4.4 讨论 | 第41页 |
5.5 联合毒性评价 | 第41-43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43-45页 |
6.1 Cu~(2+)污染状况及Cu~(2+)对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影响 | 第43页 |
6.2 百草枯污染状况及百草枯对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影响 | 第43页 |
6.3 草甘膦污染状况及草甘膦对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影响 | 第43页 |
6.4 PCNB污染状况及PCNB对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6.5 Cu~(2+)-百草枯-草甘膦-PCNB混合物联合作用下对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影响 | 第44页 |
6.6 联合毒性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硕士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49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