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1页 |
2. 研究工具的改进 | 第21-31页 |
2.1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简介 | 第21-27页 |
2.2 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改进探索 | 第27-31页 |
2.2.1 传统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不足 | 第27-28页 |
2.2.2 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发展 | 第28-29页 |
2.2.3 基于化学课堂和信息技术的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CIiFIAS | 第29-31页 |
3.研究的过程与实施 | 第31-36页 |
3.1 教学内容与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31-32页 |
3.2 材料的收集 | 第32页 |
3.3 材料的处理 | 第32-36页 |
4.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36-56页 |
4.1 课堂言语结构的比较 | 第37-44页 |
4.1.1 A1与A2课堂言语结构的比较 | 第37-39页 |
4.1.2 B1与B2课堂言语结构的比较 | 第39-41页 |
4.1.3 C1与C2课堂言语结构的比较 | 第41-43页 |
4.1.4 小结 | 第43-44页 |
4.2 教师言语风格的比较 | 第44-47页 |
4.2.1 A1与A2教师言语风格的比较 | 第44-45页 |
4.2.2 B1与B2教师言语风格的比较 | 第45-46页 |
4.2.3 C1与C2教师言语风格的比较 | 第46-47页 |
4.2.4 小结 | 第47页 |
4.3 提问和发言类型的比较 | 第47-51页 |
4.3.1 A1与A2提问发言类型的比较 | 第48-49页 |
4.3.2 B1与B2提问发言类型的比较 | 第49-50页 |
4.3.3 C1与C2提问发言类型的比较 | 第50-51页 |
4.3.4 小结 | 第51页 |
4.4 课堂言语互动模式的比较 | 第51-56页 |
4.4.1 A1与A2课堂言语互动模式的比较 | 第51-53页 |
4.4.2 B1与B2课堂言语互动模式的比较 | 第53-54页 |
4.4.3 C1与C2课堂言语互动模式的比较 | 第54-55页 |
4.4.4 小结 | 第55-56页 |
5. 总结、建议、展望 | 第56-61页 |
5.1 总结 | 第56-58页 |
5.2 建议 | 第58-59页 |
5.2.1 关于实习教师培养的建议 | 第58-59页 |
5.2.2 关于课堂言语方面的建议 | 第59页 |
5.3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