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及其替代模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 替代模型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汶上县水文地质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31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1.3 气象水文 | 第19-21页 |
2.2 地质条件概况 | 第21-22页 |
2.2.1 地层 | 第21-22页 |
2.2.2 构造 | 第22页 |
2.3 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 第22-30页 |
2.3.1 含水岩组概况 | 第22-26页 |
2.3.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第26-29页 |
2.3.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第29页 |
2.3.4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29-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31-40页 |
3.1 模型范围及定解条件 | 第31-33页 |
3.1.1 模型范围 | 第31页 |
3.1.2 初始条件 | 第31页 |
3.1.3 边界条件概化 | 第31-33页 |
3.2 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 第33-34页 |
3.3 地下水均衡要素处理 | 第34-38页 |
3.4 地下水流动特征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 第40-51页 |
4.1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 第40页 |
4.2 数值模拟软件 | 第40-41页 |
4.3 时空离散 | 第41页 |
4.3.1 模拟期的确定 | 第41页 |
4.3.2 空间离散 | 第41页 |
4.4 模型的识别验证 | 第41-49页 |
4.5 均衡分析及补给资源量评价 | 第49-50页 |
4.5.1 均衡分析 | 第49页 |
4.5.2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评价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替代模型的数据准备 | 第51-58页 |
5.1 抽样数据的选取 | 第51-53页 |
5.2 蒙特卡罗抽样方法 | 第53-55页 |
5.2.1 基本思想 | 第53-54页 |
5.2.2 抽样结果 | 第54-55页 |
5.3 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 | 第55-57页 |
5.3.1 基本思想 | 第55-56页 |
5.3.2 抽样结果 | 第56-57页 |
5.4 抽样方法对比 | 第57页 |
5.5 输出数据 | 第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替代模型 | 第58-68页 |
6.1 BP神经网络替代模型 | 第58-63页 |
6.1.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 第58-59页 |
6.1.2 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第59-61页 |
6.1.3 BP神经网络替代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6.1.4 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62-63页 |
6.2 RBF神经网络替代模型 | 第63-66页 |
6.2.1 RBF神经网络基本原理 | 第63-64页 |
6.2.2 RBF神经网络替代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6.2.3 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65-66页 |
6.3 替代模型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第68-71页 |
7.1 结论 | 第68-69页 |
7.2 建议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