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4页 |
1.1.1 农村住宅建筑能源与环境现状 | 第9-11页 |
1.1.2 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1.3 参数化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运用概况 | 第11-13页 |
1.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相关设计案例 | 第14-2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5-2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6-2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3.3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技术平台 | 第29-39页 |
2.1 日照对建筑形体设计的影响 | 第29-34页 |
2.1.1 日照辐射强度对建筑朝向的影响 | 第30页 |
2.1.2 日照辐射强度对建筑体形的影响 | 第30-32页 |
2.1.3 采光系数对建筑窗墙比的影响 | 第32-34页 |
2.2 建筑形体生成技术平台 | 第34-38页 |
2.2.1 性能模拟平台——Ecotect | 第34-36页 |
2.2.2 几何建模平台——Rhinoceros | 第36页 |
2.2.3 参数编程平台——Grasshopper | 第36-3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东北严寒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查研究 | 第39-59页 |
3.1 东北严寒地区的日照概况 | 第39-41页 |
3.1.1 严寒地区的划定 | 第39页 |
3.1.2 东北严寒地区的太阳能资源特性 | 第39-41页 |
3.2 东北严寒地区的农村住宅建筑特征 | 第41-45页 |
3.2.1 东北严寒地区传统农村住宅的基本形态 | 第42-43页 |
3.2.2 东北严寒地区传统农村住宅的结构形式概况 | 第43-45页 |
3.3 东北严寒地区的农村住宅形体现状分析 | 第45-58页 |
3.3.1 东北严寒地区传统农村住宅的体型系数分析 | 第45-49页 |
3.3.2 东北严寒地区传统农村住宅的屋顶形式分析 | 第49-53页 |
3.3.3 东北严寒地区传统农村住宅的窗墙比分析 | 第53-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基于日照的建筑形体生成方法流程 | 第59-68页 |
4.1 建筑形体生成逻辑的确定 | 第59-62页 |
4.1.1 建筑形体生成逻辑概述 | 第59-60页 |
4.1.2 制定建筑生成逻辑的具体步骤 | 第60-62页 |
4.2 生成控制程序的编写 | 第62-64页 |
4.2.1 生成控制程序的含义 | 第63页 |
4.2.2 生成控制程序的编写步骤 | 第63-64页 |
4.3 程序引导生形流程 | 第64-67页 |
4.3.1 程序引导下的形体生成原理 | 第65页 |
4.3.2 程序引导形体生成过程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基于日照的严寒地区农宅形体生成过程与设计策略 | 第68-84页 |
5.1 建筑形体生成逻辑的制定 | 第68-72页 |
5.1.1 建筑响应日照方式制定 | 第68-70页 |
5.1.2 平面功能组织确定建筑平面形式 | 第70-71页 |
5.1.3 几何控制自变量的确定 | 第71-72页 |
5.2 建筑形体生成过程阐释 | 第72-78页 |
5.2.1 几何控制类程序的编写过程 | 第73-75页 |
5.2.2 信息交互类程序的编写过程 | 第75-76页 |
5.2.3 优化搜索类程序引导形体生成的过程 | 第76-78页 |
5.3 基于日照的寒地农宅形体设计策略 | 第78-83页 |
5.3.1 建筑朝向的选择 | 第78-79页 |
5.3.2 建筑平面形式长宽比的确定 | 第79-80页 |
5.3.3 建筑屋顶坡度的设定 | 第80-82页 |
5.3.4 窗墙比以及窗形式的设置 | 第82-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