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5-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1. 基于祖国古代医学及现代中医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第12-17页 |
1.1 病名 | 第12页 |
1.2 病因病机 | 第12-14页 |
1.2.1 肾精亏虚 | 第12-13页 |
1.2.2 心脾两虚 | 第13页 |
1.2.3 痰浊蒙窍 | 第13页 |
1.2.4 瘀血阻络 | 第13-14页 |
1.3 中医学对痴呆治疗的认识 | 第14-17页 |
1.3.1 辩证分型分期论治 | 第14-15页 |
1.3.2 专法专药、自拟方治疗 | 第15-16页 |
1.3.3 针灸治疗 | 第16-17页 |
1.3.4 针药结合 | 第17页 |
2.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 第17-24页 |
2.1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 第17-18页 |
2.1.1 诊断标准比较 | 第17-18页 |
2.2 血管性痴呆的预防和治疗 | 第18-24页 |
2.2.1 血管性痴呆的预防 | 第18页 |
2.2.2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 第18-19页 |
2.2.3 血管性痴呆的模型研究 | 第19-20页 |
2.2.4 西医治疗方法的实验研究 | 第20-23页 |
2.2.5 针灸实验研究 | 第23-24页 |
3. 穴位埋线疗法应用进展 | 第24-29页 |
3.1 治疗作用及机理探讨 | 第24页 |
3.2 在临床各科的应用 | 第24-29页 |
3.2.1 消化系统 | 第24-25页 |
3.2.2 呼吸系统疾病 | 第25-26页 |
3.2.3 皮肤科 | 第26页 |
3.2.4 骨科 | 第26页 |
3.2.5 妇科 | 第26-27页 |
3.2.6 内分泌系统 | 第27页 |
3.2.7 神经科 | 第27-29页 |
实验研究 | 第29-3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1.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第29-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1 实验技术路线 | 第30页 |
2.2 模型制作 | 第30-31页 |
2.3 治疗方法 | 第31-32页 |
2.3.1 具体治疗方式 | 第31页 |
2.3.2 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 第31-32页 |
2.3.3 各组大鼠造模前后状态 | 第32页 |
3. 指标检测及方法 | 第32-34页 |
3.1 Morris水迷宫学习记忆能力检测 | 第32-33页 |
3.1.1 定位航行试验 | 第33页 |
3.1.2 空间探索实验 | 第33页 |
3.2 氧化指标的检测 | 第33页 |
3.2.1 脑组织匀浆的制备 | 第33页 |
3.2.2 氧化指标检测方法 | 第33页 |
3.3 组织形态学检测 | 第33-34页 |
3.3.1 灌注固定 | 第34页 |
3.3.2 取材切片 | 第34页 |
4. 统计学处理 | 第34页 |
5. 结果 | 第34-39页 |
5.1 Morris水迷宫检测结果 | 第34-36页 |
5.2 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学改变 | 第36-37页 |
5.3 海马SOD、MDA含量测定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46页 |
1. 血管性痴呆动物及模型的选择 | 第39页 |
2. 行为学检验方法的选择 | 第39-41页 |
3. VD与自由基损伤的关系 | 第41页 |
4. 海马区形态学观察 | 第41-42页 |
5. 针具选择、线体及埋线方法的探讨 | 第42-43页 |
6. 关于选穴的探讨 | 第43-44页 |
7.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 | 第44页 |
8.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