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生物转化法 | 第10-11页 |
1.2 R-PAC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R-PAC的生物合成 | 第12-15页 |
1.3.1 全细胞法合成R-PAC | 第12-13页 |
1.3.2 酶法合成R-PAC | 第13-15页 |
1.4 自诱导概述 | 第15-16页 |
1.4.1 自诱导与IPTG诱导 | 第15-16页 |
1.4.2 两种诱导条件的比较 | 第16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TmAHAS-CSU的制备 | 第18-28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18-21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2.2.4 主要配方 | 第20-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3.1 重组工程菌的培养与诱导 | 第21-22页 |
2.3.2 TmAHAS-CSU的纯化 | 第22页 |
2.3.3 TmAHAS-CSU的SDS-PAGE分析 | 第22-23页 |
2.3.4 TmAHAS-CSU的透析 | 第23页 |
2.3.5 TmAHAS-CSU的浓度检测 | 第23页 |
2.3.6 TmAHAS-CSU的活性检测 | 第23-24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2.4.1 不同诱导方式的比较 | 第24-25页 |
2.4.2 TmAHAS-CSU纯化结果 | 第25-26页 |
2.4.3 TmAHAS-CSU的浓度 | 第26页 |
2.4.4 TmAHAS-CSU的活性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TmAHAS-CSU催化R-PAC的合成 | 第28-42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3.2.3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3.3.1 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9-30页 |
3.3.2 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30-33页 |
3.3.3 不同生物催化剂催化反应进行 | 第33页 |
3.3.4 产物R-PAC的鉴定 | 第33-34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3.4.1 R-PAC的HPLC检测结果 | 第34页 |
3.4.2 R-PAC的最优反应条件 | 第34-40页 |
3.4.3 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较 | 第40页 |
3.4.4 R-PAC的产率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TmAHAS-CSU催化R-PAC衍生物及类似物的合成 | 第42-60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43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4.2.2 其他 | 第4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3-48页 |
4.3.1 反应体系确定 | 第43-44页 |
4.3.2 甲氧基取代的苯甲醛作为底物 | 第44-46页 |
4.3.3 羟基取代的苯甲醛作为底物 | 第46-47页 |
4.3.4 硝基取代的苯甲醛作为底物 | 第47页 |
4.3.5 卤素取代的苯甲醛作为底物 | 第47页 |
4.3.6 芳杂环基甲醛作为底物 | 第47-48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59页 |
4.4.1 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8页 |
4.4.2 甲氧基取代的苯甲醛反应结果 | 第48-52页 |
4.4.3 羟基取代的苯甲醛反应结果 | 第52-54页 |
4.4.4 硝基取代的苯甲醛反应结果 | 第54-56页 |
4.4.5 卤素取代的苯甲醛反应结果 | 第56-57页 |
4.4.6 芳杂环基甲醛反应结果 | 第5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总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附录Ⅰ 不同醛的物理性质 | 第66-67页 |
附录Ⅱ ~1H-NMR鉴定结果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