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的管理伦理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2.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商业贿赂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跨国公司的定义与特征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2.1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寻租理论 | 第20-21页 |
2.2.4 伦理学理论 | 第21-22页 |
2.2.5 管理伦理理论 | 第22-25页 |
3.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现象、特征、及危害 | 第25-31页 |
3.1 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的现象 | 第25-28页 |
3.1.1 代为支付购物费 | 第25页 |
3.1.2 直接给付钱财 | 第25-26页 |
3.1.3 组织政府相关人员旅游 | 第26页 |
3.1.4 向利益单位进行捐献 | 第26-27页 |
3.1.5 通过中间人赞助学术会议 | 第27页 |
3.1.6 部分交易行为中的咨询费、顾问费 | 第27-28页 |
3.2 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的特征 | 第28-29页 |
3.2.1 行业涉及多个经济领域 | 第28页 |
3.2.2 行贿手段花样繁多 | 第28页 |
3.2.3 行贿过程愈加隐蔽 | 第28-29页 |
3.3 跨国公司在我国商业贿赂的危害 | 第29-31页 |
3.3.1 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 第29页 |
3.3.2 败坏了社会道德 | 第29-30页 |
3.3.3 腐蚀了我国政府部门 | 第30-31页 |
4.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的成因 | 第31-41页 |
4.1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 第31-32页 |
4.1.1 权力寻租的催生作用 | 第31页 |
4.1.2 为跨国公司进行商业贿赂提供了空间 | 第31页 |
4.1.3 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 第31-32页 |
4.2 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法律方面的成因 | 第32-33页 |
4.2.1 我国关于反商业贿赂的法律不完善 | 第32页 |
4.2.2 我国缺乏专门的商业贿赂治理部门 | 第32-33页 |
4.2.3 国内垄断特权的存在导致执法困难 | 第33页 |
4.2.4 我国缺乏反商业贿赂的民众监督机制 | 第33页 |
4.3 跨国公司在华忽视自身的伦理规范和建设 | 第33-36页 |
4.3.1 跨国公司忽视企业社会责任 | 第33-34页 |
4.3.2 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发展不足 | 第34-35页 |
4.3.3 跨国公司自身道德建设不足 | 第35-36页 |
4.4 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影响 | 第36-41页 |
4.4.1 我国传统文化中权力至上意识的影响 | 第36-38页 |
4.4.2 我国传统文化中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38-41页 |
5.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的治理对策 | 第41-53页 |
5.1 发挥政府对跨国公司商业贿赂的管理作用 | 第41-44页 |
5.1.1 完善反商业贿赂法律法规 | 第41-42页 |
5.1.2 培养考核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人员 | 第42页 |
5.1.3 建立跨国公司道德网络监管体系 | 第42-43页 |
5.1.4 规制权力寻租行为 | 第43-44页 |
5.2 公众对跨国公司商业贿赂的监督 | 第44-46页 |
5.2.1 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伦理监督 | 第44-45页 |
5.2.2 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及监督意识 | 第45-46页 |
5.2.3 建立反商业贿赂的举报途径与奖励机制 | 第46页 |
5.3 跨国公司增强自身在华的管理伦理建设 | 第46-53页 |
5.3.1 加强公司道德法律化建设 | 第46-47页 |
5.3.2 完善公司决策者伦理价值观 | 第47-48页 |
5.3.3 增强公司经营决策的伦理化 | 第48-50页 |
5.3.4 设立专门的伦理机构进行规范经营 | 第50-51页 |
5.3.5 在华跨国公司重塑企业文化 | 第51-53页 |
6.结束语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