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2 数据获取及数据预处理 | 第17-37页 |
2.1 中国气候特征 | 第17-18页 |
2.2 数据获取 | 第18-19页 |
2.2.1 变量筛选 | 第18-19页 |
2.2.2 数据过滤 | 第19页 |
2.2.3 异常数据处理 | 第19页 |
2.3 气象数据逐时化 | 第19-31页 |
2.3.1 大气压数据逐时化 | 第19-20页 |
2.3.2 干球温度和露点温度数据逐时化 | 第20-22页 |
2.3.3 太阳辐射数据逐时化 | 第22-30页 |
2.3.4 含湿量数据计算 | 第30-31页 |
2.4 采暖负荷和制冷负荷计算模型 | 第31-36页 |
2.4.1 基本民居建筑模型 | 第31-32页 |
2.4.2 采暖负荷计算模型 | 第32-34页 |
2.4.3 制冷负荷计算模型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高斯混合模型的谱聚类算法及其在建筑负荷分区上的应用 | 第37-47页 |
3.1 分区需求 | 第37页 |
3.2 谱聚类原理 | 第37-40页 |
3.2.1 谱聚类发展 | 第37-38页 |
3.2.2 谱聚类切割准则 | 第38-39页 |
3.2.3 相似度矩阵 | 第39页 |
3.2.4 谱聚类算法框架 | 第39-40页 |
3.3 高斯混合模型原理 | 第40-42页 |
3.3.1 高斯分布原理 | 第40-41页 |
3.3.2 高斯混合模型 | 第41-42页 |
3.4 建筑负荷分区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谱聚类算法 | 第42-45页 |
3.4.1 气象数据介绍及处理 | 第42-44页 |
3.4.2 谱聚类分区数据相似度定义 | 第44页 |
3.4.3 应用于建筑负荷分区的谱聚类的具体步骤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高斯混合模型的谱聚类算法对建筑负荷分区的程序实现 | 第47-57页 |
4.1 气象数据逐时化实现 | 第47-49页 |
4.1.1 原气象数据读入 | 第47-48页 |
4.1.2 干球温度和露点温度数据逐时化 | 第48页 |
4.1.3 太阳辐射数据逐时化 | 第48-49页 |
4.1.4 含湿量逐时化 | 第49页 |
4.2 采暖负荷和制冷负荷计算 | 第49-52页 |
4.2.1 采暖负荷 | 第50-51页 |
4.2.2 制冷负荷 | 第51-52页 |
4.3 分区算法的程序实现 | 第52-55页 |
4.3.1 相似度和相似度矩阵计算 | 第52-53页 |
4.3.2 相似度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 | 第53页 |
4.3.3 高斯混合模型的实现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5 我国建筑负荷分区 | 第57-67页 |
5.1 分区个数的确定 | 第57-59页 |
5.1.1 全年采暖负荷分区个数的确定 | 第57-58页 |
5.1.2 全年制冷负荷分区个数的确定 | 第58-59页 |
5.2 高斯混合模型的谱聚类算法对建筑负荷分区结果 | 第59-61页 |
5.3 全年采暖负荷和全年制冷分区可视化 | 第61-65页 |
5.3.1 全年采暖负荷分区 | 第61-63页 |
5.3.2 全年制冷负荷分区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6 结论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