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斋礼仪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20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6-9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9-14页 |
第三节 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主要观点 | 第15-20页 |
第一章 佛斋的本土化 | 第20-40页 |
第一节 佛斋的“同于祠祀” | 第20-24页 |
一、“清净身心”之斋意 | 第21-22页 |
二、献祭仪式 | 第22-24页 |
第二节 佛斋与传统文化思想上的相似 | 第24-30页 |
一、功德思想 | 第24-25页 |
二、忏悔思想 | 第25-30页 |
第三节 本土化佛斋的形成 | 第30-38页 |
一、国家礼制下的僧籍管理 | 第30-32页 |
二、国家主办的佛斋 | 第32-34页 |
三、佛斋本土化的完成 | 第34-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唐五代宋初佛教斋文的特性与发展 | 第40-55页 |
第一节 佛教斋文书写与僧人所作斋文解析 | 第40-47页 |
一、佛教斋文的书写 | 第40-45页 |
二、僧人所作佛教斋文解析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官方佛教斋文的书写、流变及特性 | 第47-53页 |
一、官方佛教斋文的书写 | 第47-50页 |
二、官方佛教斋文的流变与特性 | 第50-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事神”仪斋 | 第55-82页 |
第一节 佛教祭社仪斋 | 第55-68页 |
一、民间祭社佛斋的出现 | 第56-61页 |
二、祭社之仪与行香之仪 | 第61-65页 |
三、佛教祭社官斋的形成 | 第65-68页 |
第二节 佛教祭蚕神仪斋 | 第68-75页 |
一、佛教蚕筵斋 | 第69-70页 |
二、享先蚕之仪 | 第70-71页 |
三、佛斋蚕神的特性 | 第71-75页 |
第三节 佛教祈雨与祈谷仪斋 | 第75-81页 |
一、佛教祈雨仪斋 | 第75-79页 |
二、佛教祈谷仪斋 | 第79-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官仪斋 | 第82-104页 |
第一节佛教贺正仪斋 | 第82-93页 |
一、“庆皇猷”佛斋 | 第83-86页 |
二、贺正之仪 | 第86-88页 |
三、贺正佛斋的礼仪特性 | 第88-93页 |
第二节 佛教贺官受职与待使仪斋 | 第93-102页 |
一、佛教贺官受职仪斋 | 第93-99页 |
二、佛教待使仪斋 | 第99-102页 |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军仪斋 | 第104-118页 |
第一节 佛教征讨仪斋 | 第104-109页 |
一、征讨佛斋 | 第104-106页 |
二、征讨军仪 | 第106-107页 |
三、征讨佛斋的礼仪特性和“理化”作用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佛教驱傩仪斋 | 第109-116页 |
一、佛教化的敦煌傩仪 | 第109-111页 |
二、军礼傩仪源流考 | 第111-114页 |
三、佛教驱傩斋的出现 | 第114-116页 |
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六章 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凶仪斋 | 第118-146页 |
第一节 佛教丧仪斋 | 第118-137页 |
一、佛教丧仪斋种类 | 第119-136页 |
二、佛教丧仪斋的总体礼仪特性 | 第136-137页 |
第二节 佛教“人物有害”仪斋 | 第137-144页 |
一、佛教患仪斋 | 第138-142页 |
二、佛教凶年仪斋 | 第142-144页 |
小结 | 第144-146页 |
结语 | 第146-14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9-153页 |
后记 | 第153-155页 |
附件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