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紫菜的分类地位及生活史 | 第10-14页 |
第二章 条斑紫菜精子囊细胞发育过程中蛋白差异表达分析 | 第14-38页 |
2.1 前言 | 第14-17页 |
2.1.1 植物性细胞分化及紫菜精子囊发育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2.1.2 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及应用 | 第15-16页 |
2.1.3 蛋白质组学应用技术 | 第16-1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2.2.1 材料 | 第17-18页 |
2.2.2 仪器与药品 | 第18-19页 |
2.2.3 可溶性蛋白的提取 | 第19-20页 |
2.2.4 iTRAQ标记与质谱鉴定 | 第20-22页 |
2.3 结果 | 第22-26页 |
2.3.1 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观察 | 第22-23页 |
2.3.2 差异表达蛋白的定量信息 | 第23-24页 |
2.3.3 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统计 | 第24-26页 |
2.4 讨论 | 第26-38页 |
2.4.1 表达上调蛋白 | 第27-35页 |
2.4.2 表达下调蛋白 | 第35-37页 |
2.4.3 精子囊细胞发育过程中可能的代谢调控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条斑紫菜基因在真核系统中的表达 | 第38-52页 |
3.1 前言 | 第38-39页 |
3.2 构建酵母表达系统材料与方法 | 第39-46页 |
3.2.1 仪器与药品 | 第39页 |
3.2.2 试剂配方 | 第39-41页 |
3.2.3 目标序列DNA的克隆与转化 | 第41-42页 |
3.2.4 目的基因与pPICZαA载体的连接与转化 | 第42-43页 |
3.2.5 重组质粒的线性化 | 第43-44页 |
3.2.6 重组质粒转化入毕赤酵母 | 第44-45页 |
3.2.7 目的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诱导表达 | 第45页 |
3.2.8 目的蛋白的表达鉴定 | 第45-46页 |
3.2.9 SDS-PAGE分析 | 第46页 |
3.3 结果 | 第46-50页 |
3.3.1 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与鉴定 | 第46-49页 |
3.3.2 目的蛋白的表达及SDS-PAGE分析 | 第49-50页 |
3.4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胁迫条件下坛紫菜内参基因的筛选 | 第52-69页 |
4.1 前言 | 第52-55页 |
4.1.1 藻类光合生理状态监测 | 第52-53页 |
4.1.2 实时荧光定量技术的运用 | 第53-5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5-60页 |
4.2.1 坛紫菜培养 | 第55-56页 |
4.2.2 仪器与药品 | 第56页 |
4.2.3 坛紫菜胁迫处理下光合参数的测定 | 第56-57页 |
4.2.4 备选内参基因的克隆 | 第57-58页 |
4.2.5 引物设计 | 第58-59页 |
4.2.6 geNorm软件筛选内参基因 | 第59-60页 |
4.2.7 基因表达的绝对定量分析 | 第60页 |
4.3 结果 | 第60-66页 |
4.3.1 光合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60-61页 |
4.3.2 总RNA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1-62页 |
4.3.3 geNorm软件筛选最佳内参基因 | 第62-65页 |
4.3.4 特定组别基因表达的绝对定量 | 第65-66页 |
4.4 讨论 | 第66-6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