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电网短路电流概述 | 第11-12页 |
1.2.1 短路电流 | 第11-12页 |
1.2.2 短路的危害 | 第12页 |
1.2.3 影响短路电流的因素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1.3.1 电网分层分区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区间联络线选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大电源接入电网接入点选取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所做工作 | 第16-17页 |
第2章 改进汽车接力模型在电网分区中的应用 | 第17-26页 |
2.1 分层分区 | 第17-18页 |
2.1.1 分层分区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2.1.2 分层分区的优缺点 | 第18页 |
2.2 图论和改进汽车接力模型的相关介绍 | 第18-21页 |
2.2.1 图论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2.2 电网转化成拓扑结构图 | 第19-20页 |
2.2.3 改进汽车接力模型 | 第20-21页 |
2.3 电网分区的理念与改进汽车接力模型在电网分区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2.3.1 电网分区理念 | 第21页 |
2.3.2 改进汽车接力模型在电网分区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2.4 改进汽车接力模型在冀北电网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2.4.1 IEEE30节点系统仿真 | 第22-23页 |
2.4.2 冀北唐山地区电网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法的区间联络线选取评估 | 第26-37页 |
3.1 区间联络线选取研究 | 第26-27页 |
3.2 区间联络线的决策评估指标 | 第27-30页 |
3.2.1 短路电流 | 第27页 |
3.2.2 开断线路对系统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27-28页 |
3.2.3 开断线路对潮流分布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4 开断线路对潮流转移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5 开断线路对节点短路容量的影响 | 第30页 |
3.3 基于相对熵组合赋权法的区间联络线选取评估模型 | 第30-33页 |
3.3.1 多目标评价综合决策模型 | 第30-31页 |
3.3.2 单一赋权法 | 第31-32页 |
3.3.3 基于相对熵原理的组合赋权法 | 第32页 |
3.3.4 区间联络线选取的决策步骤 | 第32-33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33-36页 |
3.4.1 初始数据分析 | 第33-35页 |
3.4.2 评价指标的处理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36-37页 |
第4章 一种大电源接入电网接入点选取合理性的评估方法 | 第37-45页 |
4.1 大电源接入不同位置的评估决策指标 | 第37-38页 |
4.1.1 潮流分布 | 第37页 |
4.1.2 短路电流 | 第37-38页 |
4.1.3 静态稳定 | 第38页 |
4.1.4 N-1 校验过负荷线路条数 | 第38页 |
4.1.5 网损 | 第38页 |
4.2 基于综合权重的改进灰色关联分析评估模型 | 第38-41页 |
4.2.1 改进的基于综合权重的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38-40页 |
4.2.2 组合赋权法确定综合权重 | 第40-41页 |
4.2.3 大电源接入电网接入点选取合理性的评估步骤 | 第41页 |
4.3 算例分析 | 第41-44页 |
4.3.1 原始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4.3.2 应用改进模型进行评估 | 第43-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5.1 结论 | 第45-46页 |
5.2 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