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4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硒的研究进展 | 第12-23页 |
1.2.1 硒的发现 | 第12-13页 |
1.2.2 硒的生理功能 | 第13-21页 |
1.2.2.1 硒的日摄入量的推荐标准 | 第13-14页 |
1.2.2.2 硒的毒副作用 | 第14-15页 |
1.2.2.3 硒的生理作用 | 第15-17页 |
1.2.2.4 硒多糖 | 第17-21页 |
1.2.3 硒的检测技术 | 第21-23页 |
1.3 展望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富硒云芝糖肽中硒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24-43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24-25页 |
2.2.1 供试菌株 | 第24页 |
2.2.2 试剂 | 第24-25页 |
2.2.3 仪器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2.3.1 溶液制备 | 第25-26页 |
2.3.2 富硒云芝菌丝体的制备 | 第26页 |
2.3.3 富硒云芝糖肽的提取 | 第26页 |
2.3.4 富硒云芝糖肽中糖含量测定 | 第26页 |
2.3.5 富硒云芝菌丝体中有机硒、无机硒分离与鉴定 | 第26-27页 |
2.3.5.1 有机硒和无机硒的分离-透析袋法 | 第26-27页 |
2.3.5.2 无机硒和有机硒的鉴定 | 第27页 |
2.3.6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硒含量 | 第27-28页 |
2.3.6.1 微波消解供试品 | 第27页 |
2.3.6.2 石墨炉原子吸收方法测定硒含量 | 第27-28页 |
2.3.7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方法的优化 | 第28-30页 |
2.3.7.1 微波消解条件优化 | 第28-29页 |
2.3.7.2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条件优化 | 第29-30页 |
2.3.7.3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富硒云芝菌丝体中硒含量 | 第30页 |
2.4 结果 | 第30-40页 |
2.4.1 有机硒和无机硒的分离鉴别 | 第30-31页 |
2.4.2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方法的优化 | 第31-40页 |
2.4.2.1 微波消解优化 | 第31-34页 |
2.4.2.2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条件优化 | 第34-38页 |
2.4.2.3 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供试品中硒含量方法的验证性实验 | 第38-40页 |
2.5 讨论 | 第40-42页 |
2.6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原生质体紫外诱变选育富硒云芝优良菌株 | 第43-56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43-45页 |
3.2.1 供试菌株 | 第43页 |
3.2.2 试剂 | 第43-44页 |
3.2.3 培养基 | 第44页 |
3.2.4 仪器 | 第44-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3.3.1 云芝培养 | 第45页 |
3.3.1.1 PDA平板种子培养 | 第45页 |
3.3.2 云芝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 第45-46页 |
3.3.2.1 无菌溶壁酶液的制备 | 第45页 |
3.3.2.2 云芝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45-46页 |
3.3.2.3 原生质体再生 | 第46页 |
3.3.2.4 云芝原生质体紫外诱变 | 第46页 |
3.3.3 云芝突变株的优选 | 第46-47页 |
3.4 结果 | 第47-53页 |
3.4.1 云芝原生质体制备 | 第47页 |
3.4.2 云芝原生质体再生培养 | 第47-48页 |
3.4.3 云芝突变株的优选 | 第48-53页 |
3.4.3.1 耐硒云芝菌株初筛结果 | 第48页 |
3.4.3.2 耐硒云芝菌株的复筛结果 | 第48-53页 |
3.5 讨论 | 第53-54页 |
3.6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富硒云芝糖肽生产工艺的研究 | 第56-78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56-57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4.2.2 试剂 | 第56-57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7-61页 |
4.3.1 富硒云芝的液体发酵 | 第57-58页 |
4.3.2 富硒云芝糖肽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58-59页 |
4.3.3 富硒云芝菌株的优选 | 第59-61页 |
4.4 结果 | 第61-75页 |
4.4.1 富硒云芝糖肽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61-65页 |
4.4.2 亚硒酸钠浓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4.4.3 接种量的影响 | 第66-68页 |
4.4.4 装液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5 发酵液PH值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6 发酵时间的影响 | 第70-71页 |
4.4.7 响应面实验结果 | 第71-75页 |
4.5 讨论 | 第75-77页 |
4.6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8-80页 |
5.1 总结 | 第78页 |
5.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和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