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铁路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温度场及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 1.2.1 冻土地区温度场研究 | 第11-12页 |
| 1.2.2 冻土边坡稳定性研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概况 | 第15-21页 |
| 2.1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 2.2 地层岩性 | 第15-16页 |
| 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16页 |
| 2.4 气象及水文地质 | 第16-17页 |
| 2.5 不良地质及特殊土 | 第17-21页 |
| 第3章 粗颗粒冻土边坡伴有相变的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21-31页 |
| 3.1 计算原理 | 第21-23页 |
| 3.1.1 相变分析 | 第21-22页 |
| 3.1.2 地下水对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 第22-23页 |
| 3.2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 | 第23-29页 |
| 3.2.1 计算域的选取 | 第23-25页 |
| 3.2.2 边界条件 | 第25-26页 |
| 3.2.3 热学参数的确定 | 第26-28页 |
| 3.2.4 温度场初始条件 | 第28-29页 |
| 3.3 模型正确性验证 | 第29页 |
| 3.4 小结 | 第29-31页 |
| 第4章 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温度场特征 | 第31-41页 |
| 4.1 边坡温度场分布规律 | 第31-36页 |
| 4.1.1 冻融界面变化规律 | 第31-34页 |
| 4.1.2 温度场分布规律 | 第34-35页 |
| 4.1.3 边坡不同位置的温度场分布 | 第35-36页 |
| 4.2 地下水对边坡温度场的影响 | 第36页 |
| 4.3 温度场拟合公式 | 第36-39页 |
| 4.4 小结 | 第39-41页 |
| 第5章 基于温度场的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41-52页 |
| 5.1 强度折减有限元方法简介 | 第41-42页 |
| 5.2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 | 第42页 |
| 5.2.1 计算域的选取 | 第42页 |
| 5.2.2 边界条件 | 第42页 |
| 5.2.3 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42页 |
| 5.3 模型正确性验证 | 第42-44页 |
| 5.4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44-50页 |
| 5.4.1 土的物质组成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44-45页 |
| 5.4.2 坡高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45-49页 |
| 5.4.3 坡比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49-50页 |
| 5.5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6章 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现场测试 | 第52-69页 |
| 6.1 测试目的 | 第52页 |
| 6.2 测试方案 | 第52-60页 |
| 6.2.1 测试内容及频率 | 第52-53页 |
| 6.2.2 测试位置选择 | 第53页 |
| 6.2.3 测试原件埋设 | 第53-60页 |
| 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0-68页 |
| 6.3.1 地下水监测结果 | 第60-61页 |
| 6.3.2 温度场监测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61-64页 |
| 6.3.3 边坡稳定性监测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64-68页 |
| 6.4 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