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集成光学耦合微环形谐振腔中的物理效应和传感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光学微谐振腔简介第11-13页
    1.2 光学微环形谐振腔的发展背景和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发展背景和早期研究第13-14页
        1.2.2 各种功能器件研究现状第14-19页
    1.3 耦合微环形谐振结构的类型和应用第19-24页
        1.3.1 平行式耦合环形谐振腔第20页
        1.3.2 级联式耦合环形谐振腔第20-21页
        1.3.3 嵌套式耦合环形谐振腔第21页
        1.3.4 微环(MR)— 马赫曾德尔干涉(MZI)耦合结构第21-22页
        1.3.5 微环(MR)— 法布里波罗(FP)耦合结构第22-24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光学耦合微环形谐振腔的模型和基本特性第25-39页
    2.1 微环形谐振腔的工作原理和模型第25-32页
        2.1.1 基于稳态光路追踪的Yariv模型第26-28页
        2.1.2 基于暂态谐振腔能量变化的Haus模型第28-30页
        2.1.3 Yariv模型与Haus模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第30-32页
    2.2 微环形谐振腔的性能参数第32-35页
        2.2.1 品质因数(Q值)第33-34页
        2.2.2 自由光谱范围(FSR)和精细度(finesse)第34页
        2.2.3 场增强系数(B)第34-35页
    2.3 耦合环形谐振腔的模型建立第35-39页
        2.3.1 级联耦合双环结构的Yariv模型第35-36页
        2.3.2 级联耦合双环结构的Haus模型第36-39页
第三章 耦合微环形谐振腔中的电磁诱导透明(EIT)效应第39-63页
    3.1 研究背景及现状介绍第39-41页
    3.2 平行式耦合环中的EIT效应第41-46页
        3.2.1 相同幅值特性下EIT效应的四种相位第41-44页
        3.2.2 四种相位区间的物理根源第44-45页
        3.2.3 新相位区间带来的群延时和非线性增强第45-46页
    3.3 嵌套式耦合环中的EIT效应第46-53页
        3.3.1 建模和分类讨论依据第47-48页
        3.3.2 Case I(m1? m2= 奇数)情况下的EIT效应第48-51页
        3.3.3 Case II(m1? m2= 偶数)情况下的EIT效应第51-53页
        3.3.4 光学损耗的影响第53页
    3.4 微环(MR)— 量子点(QD)耦合结构中的EIT效应第53-56页
        3.4.1 结构参数第54-55页
        3.4.2 物理模型和新相位区间第55-56页
    3.5 微环(MR)— 法布里波罗(FP)耦合结构中的超精细谱第56-63页
        3.5.1 超精细谱的产生原理和模型第57-59页
        3.5.2 超精细线型的鲁棒性第59-63页
第四章 基于微环的生物化学传感系统的理论分析第63-77页
    4.1 研究背景及现状介绍第63-64页
    4.2 传感系统的关键性能参数第64-66页
        4.2.1 灵敏度(S )第64-65页
        4.2.2 检测极限(LOD)第65-66页
        4.2.3 动态范围(DR)第66页
    4.3 传感系统的噪声分析第66-70页
        4.3.1 幅值噪声第67-69页
        4.3.2 频谱噪声第69页
        4.3.3 温度噪声第69-70页
    4.4 信噪比(SNR)和检测极限(LOD)分析第70-77页
        4.4.1 工作波长对SNR和LOD的影响第71-72页
        4.4.2 谐振环结构及Q值对SNR和LOD的影响第72-77页
第五章 耦合微环形谐振腔中的法诺(Fano)效应及在传感中的应用第77-91页
    5.1 研究背景及现状介绍第77-79页
    5.2 正常和反常Fano效应第79-81页
    5.3 两种Fano效应对传感器灵敏度的影响第81-84页
    5.4 波导横截面设计和优化第84-87页
        5.4.1 波导温度稳定性第84-85页
        5.4.2 波导光学损耗第85-86页
        5.4.3 波导灵敏度(S3)第86-87页
    5.5 传感器灵敏度(S )和检测极限(LOD)第87-90页
    5.6 讨论第90-91页
第六章 耦合双环气体传感器设计及性能比较第91-103页
    6.1 气体环境下的温度不敏感波导设计第91-95页
    6.2 不同耦合双环结构的器件灵敏度(S1)优化第95-100页
        6.2.1 嵌套式耦合双环的S1优化第96-97页
        6.2.2 平行式耦合双环的S1优化第97-98页
        6.2.3 级联式耦合双环的S1优化第98-100页
    6.3 耦合双环结构中的最优Fano线型第100-101页
    6.4 三种传感器的灵敏度(S)和检测极限(LOD)第101页
    6.5 基于耦合双环结构的气体传感器设计原则第101-103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103-105页
    7.1 工作总结第103-104页
    7.2 展望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15-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构网络坐标测量精度分析与算法研究
下一篇:特异性光学材料的拓扑特性与表面光学态传播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