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酯酶 | 第13-19页 |
1.1.1 应用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酯酶的催化机制 | 第14-15页 |
1.1.3 酯酶的来源 | 第15-16页 |
1.1.4 酯酶应用于工业化的特点 | 第16-17页 |
1.1.5 嗜热酶的耐热机制 | 第17-19页 |
1.2 枯草杆菌芽孢表面展示系统 | 第19-25页 |
1.2.1 酶的固定化研究背景 | 第19页 |
1.2.2 枯草杆菌芽孢表面展示蛋白 | 第19-22页 |
1.2.3 连接肽对展示蛋白功能的影响 | 第22-25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25-26页 |
1.4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31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热纤梭菌酯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1-50页 |
2.1 材料和仪器 | 第31-35页 |
2.1.1 菌种、质粒和实验用小白鼠 | 第31页 |
2.1.2 培养基 | 第31-32页 |
2.1.3 缓冲液 | 第32页 |
2.1.4 其他试剂 | 第32-34页 |
2.1.5 工具酶、试剂盒和试剂 | 第34-35页 |
2.1.6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43页 |
2.2.1 酯酶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36页 |
2.2.2 酯酶基因的克隆 | 第36-37页 |
2.2.3 原核表达载体pET-28a-dsm的构建 | 第37-39页 |
2.2.4 酯酶的表达及纯化 | 第39-42页 |
2.2.5 酯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验证 | 第42-4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2.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3-45页 |
2.3.2 原核表达载体pET-28a-dsm的构建 | 第45-47页 |
2.3.3 酯酶的表达纯化以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7-49页 |
2.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酯酶DSM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50-60页 |
3.1 材料和试剂 | 第50-51页 |
3.1.1 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50页 |
3.1.2 缓冲液 | 第50-5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3.2.1 酯酶DSM酶活性测定 | 第51页 |
3.2.2 底物特异性 | 第51-52页 |
3.2.3 酯酶的最适温度及其温度耐受性 | 第52页 |
3.2.4 酯酶的最适pH | 第52页 |
3.2.5 不同化学试剂和有机试剂对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3.2.6 不同去污剂对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53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3-58页 |
3.3.1 酯酶的底物特异性 | 第53-54页 |
3.3.2 酯酶的最适温度及其温度耐受性 | 第54-55页 |
3.3.3 酯酶的最适pH | 第55-56页 |
3.3.4 不同化学试剂和有机试剂对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5 不同去污剂对酯酶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 讨论 | 第58-59页 |
3.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嗜热酯酶在枯草杆菌芽孢表面的展示 | 第60-85页 |
4.1 材料和试剂 | 第60-63页 |
4.1.1 菌种和质粒 | 第60-61页 |
4.1.2 培养基 | 第61页 |
4.1.3 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61页 |
4.1.4 缓冲液 | 第61-6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3-71页 |
4.2.1 枯草杆菌BS168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3页 |
4.2.2 重组穿梭表达载体pHS-CotB-dsm的构建 | 第63-67页 |
4.2.3 重组枯草杆菌DB403的构建 | 第67-68页 |
4.2.4 重组枯草杆菌的孢子化 | 第68页 |
4.2.5 芽孢表面展示酯酶的检测 | 第68-69页 |
4.2.6 芽孢表面展示的酯酶活性分析 | 第69-71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71-81页 |
4.3.1 重组表达载体pHS-CotB-dsm的构建 | 第71-72页 |
4.3.2 芽孢表面展示酯酶后的检测 | 第72-73页 |
4.3.3 重组芽孢的检测 | 第73-74页 |
4.3.4 最适温度及其温度耐受性 | 第74-77页 |
4.3.5 最适pH | 第77页 |
4.3.6 不同有机试剂对重组芽孢的影响 | 第77-80页 |
4.3.7 重组芽孢的循环利用率及其比活力 | 第80-81页 |
4.4 讨论 | 第81-83页 |
4.5 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不同连接肽对展示酯酶性质的影响 | 第85-97页 |
5.1 材料和试剂 | 第8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85-87页 |
5.2.1 含不同连接肽的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85-87页 |
5.2.2 含不同连接肽的重组芽孢活性的检测 | 第87页 |
5.3 结果 | 第87-94页 |
5.3.1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87-88页 |
5.3.2 含不同连接肽的重组芽孢活性的检测 | 第88-94页 |
5.4 讨论 | 第94-96页 |
5.5 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100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97-98页 |
6.2 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 | 第113-115页 |
学术论文 | 第113-114页 |
专利 | 第114-115页 |
参与的主要课题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