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4页 |
1.2.1 关于“亚文化”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3 小结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1.4 特色和创新点 | 第15页 |
1.5 思考与难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亚文化理论与网络流行语概念界定 | 第17-25页 |
2.1 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 第17-19页 |
2.1.1 附属于主流文化的边缘文化形式 | 第17-18页 |
2.1.2 网络平台的亚文化发展 | 第18-19页 |
2.2 网络流行语的界定与发展 | 第19-22页 |
2.2.1 网络语言与网络流行语 | 第20-21页 |
2.2.2 流行语反映时代变迁与社会镜像 | 第21-22页 |
2.3 亚文化与网络流行语关系 | 第22-25页 |
2.3.1 网络流行语促进了网络亚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 第22-23页 |
2.3.2 网络流行语体现了亚文化的特征 | 第23-24页 |
2.3.3 网络流行语体现了亚文化“被收编”的命运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传播模式分析 | 第25-40页 |
3.1 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 第25-28页 |
3.1.1 反映社会问题类 | 第26页 |
3.1.2 与负面新闻相关类 | 第26-27页 |
3.1.3 幽默自嘲类 | 第27-28页 |
3.1.4 正面宣传类 | 第28页 |
3.2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内容分析 | 第28-32页 |
3.2.1 网络流行语所属领域分析 | 第28-30页 |
3.2.2 从网络流行语的取材看与社会热点的关联度 | 第30-31页 |
3.2.3 网络流行语体现网民的情感倾向 | 第31-32页 |
3.3 作为网络亚文化的网络流行语生成传播路径 | 第32-36页 |
3.3.1 网络流行语的两种生成路径 | 第32-35页 |
3.3.2 网络流行语的造词方式和话语建构 | 第35-36页 |
3.4 网络流行语的亚文化风格 | 第36-40页 |
3.4.1 网络流行语的边缘性与抵抗性 | 第37-38页 |
3.4.2 网络流行语的批判性 | 第38页 |
3.4.3 网络流行语的拼贴与同构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网络流行语的公共话语实践:亚文化群体的文化表达与文化权力 | 第40-48页 |
4.1 话语平台:网络虚拟空间 | 第40-42页 |
4.1.1 新媒介技术对亚文化的赋权 | 第40-41页 |
4.1.2 虚拟世界狂欢与对话 | 第41-42页 |
4.2 话语群体:青年网民群体 | 第42-45页 |
4.2.1 “属丝”身份的自我降级 | 第42-44页 |
4.2.2 政治权力和话语权的争夺 | 第44-45页 |
4.3 话语动力:社会心理 | 第45-46页 |
4.3.1 “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45-46页 |
4.3.2 人的社会性与“沉默的螺旋” | 第46页 |
4.4 局限性分析:模糊化表达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网络流行语在新的社会情境中的传播效应 | 第48-58页 |
5.1 正效应:主流文化的丰富与民众政治参与的有益补充 | 第48-50页 |
5.1.1 文化解放与主流文化的丰富 | 第48-49页 |
5.1.2 社会情绪宣泄与民众表达 | 第49页 |
5.1.3 促进问题解决和社会和谐 | 第49-50页 |
5.2 负效应:对语言系统的破坏和娱乐异化 | 第50-52页 |
5.2.1 对汉语语言系统的文化伤害 | 第50-51页 |
5.2.2 娱乐异化与话语暴力 | 第51-52页 |
5.3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与“收编”命运 | 第52-58页 |
5.3.1 娱乐功能与关注社会热点功能 | 第52-54页 |
5.3.2 “抵抗权威”与“自我表现”两大主题的变化 | 第54-55页 |
5.3.3 主流文化收编与商业化收编 | 第55-58页 |
结论与思考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