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双频容性耦合碳氟等离子体的光学诊断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21-48页
    1.1 等离子体概述第21-22页
    1.2 低温等离子体与微电子工业第22-24页
    1.3 微电子工业中常见的低温等离子体源第24-29页
        1.3.1 单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源第24-26页
        1.3.2 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源第26-27页
        1.3.3 感性耦合等离子体源第27-28页
        1.3.4 双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源第28-29页
    1.4 等离子体研究方法第29-37页
        1.4.1 数值模拟研究第30-31页
        1.4.2 实验诊断研究第31-37页
    1.5 双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的研究进展第37-47页
        1.5.1 双频源的独立控制第38-40页
        1.5.2 双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的电子加热机制第40-43页
        1.5.3 双频容性耦合碳氟等离子体的特性第43-45页
        1.5.4 双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的气体温度第45-46页
        1.5.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46-47页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安排第47-48页
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第48-61页
    2.1 DF-CCP放电系统第48-50页
        2.1.1 放电腔室第48-49页
        2.1.2 电路控制系统第49页
        2.1.3 气路控制系统第49-50页
    2.2 等离子体诊断系统第50-61页
        2.2.1 发射光谱诊断系统第50-51页
        2.2.2 宽带吸收光谱诊断系统第51-56页
        2.2.3 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诊断系统第56-58页
        2.2.4 微波共振探针诊断系统第58-61页
3 双频容性耦合CHF_3/Ar等离子体的研究第61-93页
    3.1 引言第61-62页
    3.2 实验装置和方法第62-79页
        3.2.1 F和H原子相对密度的测量第63-67页
        3.2.2 CF_2自由基密度的测量第67-70页
        3.2.3 氢原子激发温度的测量第70-73页
        3.2.4 转动和振动温度的测量第73-79页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79-92页
        3.3.1 高频功率的影响第79-80页
        3.3.2 低频功率的影响第80-81页
        3.3.3 气压的影响第81-82页
        3.3.4 极板间距的影响第82-84页
        3.3.5 气体混合比例的影响第84-85页
        3.3.6 CF_2和F自由基的产生和损耗机制第85-92页
    3.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4 双频容性耦合CF_4/Ar等离子体的研究第93-115页
    4.1 引言第93-94页
    4.2 实验装置和方法第94-99页
        4.2.1 F原子相对密度的测量第95页
        4.2.2 电子温度的测量第95-96页
        4.2.3 气体温度的测量第96-9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9-113页
        4.3.1 高频功率的影响第99-101页
        4.3.2 气压的影响第101-103页
        4.3.3 CF_2和F自由基的产生和损耗机制第103-108页
        4.3.4 中性气体的加热及冷却机制第108-113页
    4.4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5 氩的亚稳态在双频容性耦合Ar及CF_4/Ar等离子体中的研究第115-137页
    5.1 引言第115-116页
    5.2 实验装置和方法第116-122页
        5.2.1 发射光谱的分支比法第116-119页
        5.2.2 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法第119-12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22-136页
        5.3.1 发射光谱法和吸收光谱法的比较第122-125页
        5.3.2 高频功率的影响第125-126页
        5.3.3 气压的影响第126-127页
        5.3.4 CF_4含量的影响第127-128页
        5.3.5 亚稳态的轴向空间分布第128-130页
        5.3.6 亚稳态的产生和损耗机制第130-136页
    5.4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6 腔增强吸收光谱法对等离子体诊断的探索第137-150页
    6.1 引言第137-138页
    6.2 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的测量原理第138-140页
    6.3 相干光腔增强吸收光谱诊断研究第140-144页
        6.3.1 实验装置和方法第140-142页
        6.3.2 高反镜反射率的测量第142页
        6.3.3 氩的亚稳态数密度测量第142-144页
    6.4 非相干光腔增强吸收光谱诊断研究第144-149页
        6.4.1 信噪比增强因子与高反镜反射率的关系第144-145页
        6.4.2 实验装置及测量方法第145-149页
    6.5 本章小结第149-15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50-154页
    7.1 结论第150-152页
    7.2 创新点第152页
    7.3 展望第152-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65-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作者简介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地区暗挖通道近距离上跨既有建筑物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黄土高原陕甘宁地区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与危险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