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1.1.1 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实践 | 第13-17页 |
1.1.2 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研究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1.2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8-20页 |
1.2.1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8-19页 |
1.2.2 论文的逻辑框架图 | 第19-20页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1.3.1 论文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3.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4-45页 |
2.1 对物流服务创新的研究 | 第24-31页 |
2.2 国外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的研究 | 第31-33页 |
2.3 国内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的研究 | 第33-44页 |
2.3.1 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的模式 | 第33-36页 |
2.3.2 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的策略与途径 | 第36-37页 |
2.3.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物流服务创新文献综述 | 第37-41页 |
2.3.4 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41-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物流联盟协同创新的动态激励机制设计 | 第45-68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45-47页 |
3.2 基本假设与符号 | 第47-48页 |
3.3 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48-99页 |
3.3.1 第二期的最优激励合同 | 第48-50页 |
3.3.2 第一期的最优激励合同 | 第50-51页 |
3.3.3 动态激励机制分析 | 第51-99页 |
3.4 实例应用 | 第99-66页 |
3.4.1 企业A与企业B的契约参数确定 | 第62-66页 |
3.4.2 两阶段动态激励模型的优化结果 | 第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分包商非理性时的物流服务创新机制设计 | 第68-76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68-70页 |
4.1.1 行为学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 第68-69页 |
4.1.2 分包商非理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问题描述 | 第69-70页 |
4.2 基本假设与符号 | 第70-71页 |
4.3 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71-74页 |
4.3.1 最优激励合同设计 | 第71-72页 |
4.3.2 物流分包商过度自信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72-74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74-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基于顾客满意的TPL服务创新机制设计 | 第76-92页 |
5.1 问题的提出 | 第76-77页 |
5.2 基本假设与符号 | 第77-78页 |
5.3 最优契约设计 | 第78-79页 |
5.4 契约机制分析 | 第79-86页 |
5.4.1 契约主要参数分析 | 第79-81页 |
5.4.2 代理成本分析 | 第81-86页 |
5.5 数值分析与应用 | 第86-91页 |
5.5.1 相关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 第86-88页 |
5.5.2 过度自信水平的变化产生的影响 | 第88-90页 |
5.5.3 实例应用 | 第90-9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6章 分包商存在外部业务时的激励机制设计 | 第92-101页 |
6.1 问题的提出 | 第92-93页 |
6.2 基本假设与符号 | 第93-94页 |
6.3 分包商存在外部业务时的激励机制 | 第94-99页 |
6.3.1 分包商存在外部业务的委托代理模型 | 第94-96页 |
6.3.2 随机向量和成本关系对激励机制设计的影响 | 第96-98页 |
6.3.3 努力水平的可观测性对激励机制设计的影响 | 第98-99页 |
6.4 实例分析 | 第99-10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结论 | 第101-104页 |
1 论文主要成果 | 第101-102页 |
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