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 第19-29页 |
2.1 公共投资的界定 | 第19-22页 |
2.1.1 公共产品 | 第19-20页 |
2.1.2 公共投资 | 第20-22页 |
2.2 公共投资理论 | 第22-23页 |
2.2.1 亚当·斯密的公共投资理论 | 第22页 |
2.2.2 凯恩斯主义的公共投资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新凯恩斯主义的公共投资理论 | 第23页 |
2.3 公共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 | 第23-29页 |
2.3.1 投资乘数模型 | 第23-24页 |
2.3.2 哈罗德—多马模型 | 第24-26页 |
2.3.3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 第26-27页 |
2.3.4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 第27-28页 |
2.3.5 简要的评价 | 第28-29页 |
第3章 我国经济增长与公共投资的发展变化 | 第29-39页 |
3.1 我国经济增长的变化和阶段性特征 | 第29-31页 |
3.2 我国公共投资的规模与结构变化 | 第31-38页 |
3.2.1 总投资的变化 | 第31-33页 |
3.2.2 公共投资和非公共投资的变化 | 第33-35页 |
3.2.3 各类公共投资的变化 | 第35-38页 |
3.3 简要的讨论 | 第38-39页 |
第4章 我国公共投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长期影响 | 第39-49页 |
4.1 我国公共投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39-45页 |
4.1.1 数据和变量说明 | 第39页 |
4.1.2 单位根检验 | 第39-40页 |
4.1.3 协整检验 | 第40-42页 |
4.1.4 回归分析 | 第42-43页 |
4.1.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第43-45页 |
4.2 我国公共投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 | 第45-47页 |
4.2.1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5-46页 |
4.2.2 IRF脉冲响应函数 | 第46-47页 |
4.2.3 方差分解 | 第47页 |
4.3 简要的讨论 | 第47-49页 |
第5章 我国公共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长期影响 | 第49-56页 |
5.1 我国公共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 第49-53页 |
5.1.1 数据和变量说明 | 第49页 |
5.1.2 单位根检验 | 第49-50页 |
5.1.3 VAR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5.1.4 稳定性检验 | 第52-53页 |
5.2 我国公共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 | 第53-55页 |
5.2.1 格兰杰检验 | 第53页 |
5.2.2 IRF脉冲响应函数 | 第53-54页 |
5.2.3 方差分解 | 第54-55页 |
5.3 简要的讨论 | 第55-56页 |
第6章 优化公共投资的政策建议 | 第56-63页 |
6.1 合理界定公共投资的范围 | 第56-57页 |
6.2 优化公共投资规模 | 第57-58页 |
6.2.1 保持合理公共投资规模 | 第57-58页 |
6.2.2 合理分配公共投资资源 | 第58页 |
6.3 优化公共投资结构 | 第58-60页 |
6.3.1 加大对科学教育类投资的力度 | 第58-59页 |
6.3.2 继续保持基础建设类投资的地位 | 第59-60页 |
6.3.3 适度调整公共服务类投资的规模 | 第60页 |
6.4 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公共投资领域 | 第60-61页 |
6.5 健全公共投资决策——监督—评价体系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