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1 融资方式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2 融资方式对技术创新产出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3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4 论文研究的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融资方式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作用机制分析 | 第17-27页 |
2.1 融资方式的界定与选择 | 第17-18页 |
2.2 技术创新及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内涵 | 第18-21页 |
2.2.1 技术创新的含义 | 第18页 |
2.2.2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 第18-21页 |
2.3 融资方式对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 第21-23页 |
2.3.1 融资方式与技术创新产出的关系 | 第21-22页 |
2.3.2 融资资金与技术创新产出的关系 | 第22-23页 |
2.4 融资方式对不同区域的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影响力分析 | 第23-26页 |
2.4.1 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区域差异分析 | 第23-25页 |
2.4.2 融资方式对技术创新产出影响的地区差异分析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融资方式对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影响的区域差异实证探究 | 第27-36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3.1.1 模型框架构建 | 第27-28页 |
3.1.2 计量分析模型与样本数据 | 第28页 |
3.2 融资方式对东部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差异影响 | 第28-30页 |
3.2.1 Pearson检验 | 第28-29页 |
3.2.2 回归分析 | 第29-30页 |
3.3 融资方式对中部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差异影响 | 第30-32页 |
3.3.1 Pearson检验 | 第30页 |
3.3.2 回归分析 | 第30-32页 |
3.4 融资方式对西部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差异影响 | 第32-33页 |
3.4.1 Pearson检验 | 第32页 |
3.4.2 回归分析 | 第32-33页 |
3.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融资方式对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实证结果讨论 | 第36-40页 |
4.1 各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受不同融资方式的影响 | 第36-38页 |
4.1.1 东部地区 | 第36-37页 |
4.1.2 中部地区 | 第37页 |
4.1.3 西部地区 | 第37-38页 |
4.2 同一种融资方式对各地区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1 政府资金 | 第38页 |
4.2.2 企业资金 | 第38页 |
4.2.3 金融机构贷款 | 第38-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我国不同区域医药制药业技术创新产出的融资优化对策 | 第40-42页 |
5.1 东中西部医药制造业融资外部金融环境的优化 | 第40-41页 |
5.1.1 加快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的进程 | 第40页 |
5.1.2 充分发挥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政府引导作用 | 第40-41页 |
5.2 东中西部医药企业加快科技进步,提升医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 第4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6.1 主要研究发现 | 第42页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件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