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1.3 相关理论陈述 | 第21-26页 |
1.3.1 网络媒体 | 第21-22页 |
1.3.2 社会新闻 | 第22-24页 |
1.3.3 新闻道德及媒体职业道德 | 第24-26页 |
1.4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27页 |
1.4.1 课题研究目标 | 第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7页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研究 | 第27-3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8页 |
1.5.3 可行性研究 | 第28页 |
1.5.4 创新点 | 第28-30页 |
第2章 网络媒体社会新闻报道现状分析 | 第30-39页 |
2.1 门户网站作为网络媒体社会新闻报道主要渠道 | 第30页 |
2.2 以医疗纠纷为例作为社会新闻报道选取依据 | 第30-33页 |
2.3 网络媒体中医疗纠纷新闻报道特点 | 第33-39页 |
2.3.1 文章来源于转载 | 第33-34页 |
2.3.2 消息源于患方 | 第34页 |
2.3.3 文章标题“耸人” | 第34-37页 |
2.3.4 新闻报道量过大 | 第37页 |
2.3.5 立场倾向于患方 | 第37-38页 |
2.3.6 媒体报道存在继发效应 | 第38-39页 |
第3章 网络媒体社会新闻报道伦理失范表现及影响 | 第39-48页 |
3.1 价值导向偏移 | 第39-42页 |
3.1.1 制造“噱头”误导读者 | 第39-40页 |
3.1.2 报道力度失衡 | 第40-42页 |
3.2 报道存在倾向性 | 第42-43页 |
3.3 “媒介审判”现象严重 | 第43-45页 |
3.3.1 提前定性 | 第43-44页 |
3.3.2 过分放大细节 | 第44页 |
3.3.3 进行符合“众意”判决 | 第44-45页 |
3.4 舆论导向失衡 | 第45-46页 |
3.5 侵犯隐私 | 第46-48页 |
第4章 网络媒体社会新闻报道伦理失范原因分析 | 第48-57页 |
4.1 利益的驱使对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诱惑 | 第48-52页 |
4.1.1 网络的生态影响 | 第48-51页 |
4.1.2 经济利益与道德价值冲突 | 第51-52页 |
4.2 从业人员职业伦理缺失 | 第52-53页 |
4.3 技术特性和监管缺失带来的失责 | 第53-55页 |
4.4 他律机制不健全 | 第55-57页 |
4.4.1 互联网法律不健全 | 第55-56页 |
4.4.2 法律对网民的约束力不强 | 第56-57页 |
第5章 网络媒体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的规避 | 第57-62页 |
5.1 加强网络媒体社会新闻监管 | 第57-58页 |
5.1.1 发挥新闻主管部门对网络社会新闻道德的监管作用 | 第57页 |
5.1.2 建立相应的新闻道德预警机制 | 第57-58页 |
5.2 提高新闻职业道德修养 | 第58-61页 |
5.2.1 坚持新闻真实、客观与公正原则 | 第58-60页 |
5.2.2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 第60-61页 |
5.2.3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 第61页 |
5.3 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理性伦理精神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1 | 第67-71页 |
附录2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