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37页 |
2.1 心理弹性 | 第15-22页 |
2.1.1 心理弹性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2 心理弹性的定性定量操作 | 第16-19页 |
2.1.4 心理弹性的相关因素 | 第19-20页 |
2.1.5 心理弹性的研究径路 | 第20-22页 |
2.2 学校适应 | 第22-26页 |
2.2.1 学校适应的定义 | 第22-25页 |
2.2.2 学校适应的评估 | 第25-26页 |
2.2.3 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2.3 压力事件 | 第26-28页 |
2.4 自我差异 | 第28-30页 |
2.4.1 自我差异的定义 | 第28-29页 |
2.4.2 自我差异的意义 | 第29页 |
2.4.3 自我差异的测量 | 第29-30页 |
2.5 社会支持 | 第30-33页 |
2.5.1 社会支持的定义和分类 | 第30-31页 |
2.5.2 社会支持的评估 | 第31-33页 |
2.5.3 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 第33页 |
2.6 应对方式 | 第33-34页 |
2.6.1 应对方式的定义 | 第33页 |
2.6.2 应对方式的评估 | 第33-34页 |
2.7 压力事件、自我差异、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学校适应和心理弹性的关系 | 第34-36页 |
2.8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6-37页 |
3 研究设计 | 第37-39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37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3.3 研究方案 | 第38-39页 |
4 研究一 | 第39-4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4.2.1 维度构想 | 第39页 |
4.2.2 研究对象 | 第39页 |
4.2.3 研究材料 | 第39页 |
4.2.4 研究程序 | 第39-40页 |
4.2.5 数据统计方法 | 第40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40-43页 |
4.3.2 信度检验 | 第42页 |
4.3.3 效度检验 | 第42-43页 |
4.4 讨论 | 第43-45页 |
5 研究二 | 第45-53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45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5-48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45页 |
5.2.2 研究程序 | 第45-48页 |
5.2.3 研究材料 | 第48页 |
5.2.4 研究工具 | 第48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48-51页 |
5.3.2 信度检验 | 第49-50页 |
5.3.3 效度检验 | 第50-51页 |
5.4 讨论 | 第51-53页 |
6 研究三 | 第53-59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53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6.2.1 维度构想 | 第53页 |
6.2.2 研究对象 | 第53页 |
6.2.3 研究材料 | 第53页 |
6.2.4 研究程序 | 第53-54页 |
6.2.5 数据统计方法 | 第54页 |
6.3 研究结果 | 第54-57页 |
6.3.2 信度检验 | 第55-56页 |
6.3.3 效度检验 | 第56-57页 |
6.4 讨论 | 第57-59页 |
7 研究四 | 第59-74页 |
7.1 研究目的 | 第59页 |
7.2 研究方法 | 第59-60页 |
7.2.1 研究对象 | 第59页 |
7.2.2 研究材料 | 第59-60页 |
7.2.3 研究程序 | 第60页 |
7.2.4 数据统计方法 | 第60页 |
7.3 研究结果 | 第60-71页 |
7.3.1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描述 | 第60-61页 |
7.3.2 大学生的压力事件基本情况 | 第61-63页 |
7.3.3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基本情况 | 第63页 |
7.3.4 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基本情况 | 第63页 |
7.3.5 大学生学校适应基本情况 | 第63-65页 |
7.3.6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5-66页 |
7.3.7 合模型效应检验 | 第66-69页 |
7.3.8 一般人群模型 | 第69-70页 |
7.3.9 心理弹性产生机制 | 第70-71页 |
7.4 讨论 | 第71-74页 |
7.4.1 大学生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和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 | 第71-72页 |
7.4.2 压力事件、自我差异、积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72页 |
7.4.3 压力事件、自我差异、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72-73页 |
7.4.4 心理弹性个体、缺乏心理弹性个体、逆境未充分评估个体和脆性发展个体的在心理弹性变量上的比较 | 第73页 |
7.4.5 心理弹性的发生机制 | 第73-74页 |
8 总讨论 | 第74-78页 |
8.1 问卷编制 | 第74页 |
8.2 指导意义 | 第74-75页 |
8.3 局限与展望 | 第75-78页 |
9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 | 第83-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