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德育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导论 | 第8-12页 |
1 荀子德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及理论渊源 | 第12-18页 |
·荀子德育思想介绍 | 第12-15页 |
·德育思想 | 第12-13页 |
·荀子德育思想 | 第13-15页 |
·荀子德育思想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5-18页 |
·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15-16页 |
·荀子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16-18页 |
2 荀子德育思想探讨 | 第18-36页 |
·荀子德育思想的形上基础 | 第18-21页 |
·"天人合分"论 | 第18-20页 |
·"人性本恶"论 | 第20-21页 |
·荀子德育目标 | 第21-24页 |
·现实目标:"始乎为士" | 第22-23页 |
·期望目标:君子 | 第23页 |
·最高目标:"终乎为圣人" | 第23-24页 |
·德育的终极——德治 | 第24页 |
·荀子德育思想内涵 | 第24-29页 |
·"性伪之分"的道德认识 | 第24-25页 |
·"节、导、养、""一好"的道德情感 | 第25-28页 |
·"锲而不舍"的道德意志 | 第28-29页 |
·荀子德育方法 | 第29-36页 |
·重视进行道德塑造 | 第29-33页 |
·"积" | 第29-30页 |
·注错习俗 | 第30页 |
·由礼 | 第30-32页 |
·乐教 | 第32-33页 |
·"诚"和"独" | 第33页 |
·重视进行道德楷模 | 第33-34页 |
·重视进行学习经典 | 第34-36页 |
3 与孔孟德育思想的比较 | 第36-39页 |
·与孔孟德育思想的相似之处 | 第36-37页 |
·与孔孟德育思想的不同之处 | 第37-39页 |
4 荀子德育思想评价 | 第39-42页 |
·荀子德育思想的特点 | 第39-41页 |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 第39页 |
·强烈的实践性 | 第39-40页 |
·人文性 | 第40-41页 |
·荀子德育思想积极的历史作用 | 第41页 |
·荀子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 第41-42页 |
5 荀子德育思想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当代启示 | 第42-46页 |
·对德育中的教师与学生的现实价值 | 第42-44页 |
·对德育环境的具体价值 | 第44-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