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2.1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 第12页 |
1.2.2 培养模式 | 第12-13页 |
1.2.3“3+1”培养模式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20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6页 |
1.3.2 国内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1.3.3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0页 |
1.3.4 国外研究评述 | 第20页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 重庆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3+1”培养模式实施现状 | 第23-34页 |
2.1“3+1”培养模式实施基本情况 | 第23-25页 |
2.1.1 培养目标 | 第23-24页 |
2.1.2 课程设置 | 第24页 |
2.1.3 实践环节 | 第24-25页 |
2.2 重庆市五所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高校培养方案相同点 | 第25-26页 |
2.2.1 培养目标 | 第25页 |
2.2.2 课程设置 | 第25页 |
2.2.3 实践环节 | 第25-26页 |
2.3 重庆市五所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高校培养方案差异比较 | 第26-30页 |
2.3.1 培养目标 | 第26页 |
2.3.2 课程设置 | 第26-29页 |
2.3.3 实践环节 | 第29-30页 |
2.4 对“3+1”培养模式的评价调查 | 第30-34页 |
2.4.1 参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人员对“3+1”培养模式的评价调查 | 第30页 |
2.4.2 小学全科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对“3+1”培养模式的评价调查 | 第30-34页 |
3 重庆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3+1”培养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3.1 培养目标中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定位不明确 | 第34页 |
3.2 学科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师资格认定相矛盾 | 第34-35页 |
3.3 教师专业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 第35页 |
3.4 实践性课程集中靠后 | 第35页 |
3.5 校外实践缺乏保障体系 | 第35-36页 |
4 重庆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3+1”培养模式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4.1 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导致各高校对全科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 | 第36页 |
4.2 小学课程的阶段性与学科课程的具体性导致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师资格认定相矛盾324.3 教师专业课程受传统影响大 | 第36-37页 |
4.3 教师专业课程受传统影响大 | 第37页 |
4.4“3+1”培养模式实施年限较短,课程分布不均 | 第37-38页 |
4.5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习生管理经验缺乏 | 第38-39页 |
5 重庆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3+1”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 | 第39-42页 |
5.1 明确面向农村的人才目标定位 | 第39页 |
5.2 调整课程设置,建立通识基础课程、学科教育课程、教师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体 | 第39-40页 |
5.2.1 合理分布通识基础课程与实践性课程 | 第39页 |
5.2.2 整合学科教育课程 | 第39-40页 |
5.2.3 改革教师专业课程 | 第40页 |
5.3 开启高校、小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三位一体”合作机制,确保实践环节有序实施 . 365.3.1 高校 | 第40-42页 |
5.3.1 高校 | 第40-41页 |
5.3.2 小学 | 第41页 |
5.3.3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 第41-42页 |
6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A | 第45-49页 |
附录B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